内容详情
2025年04月18日
解开爱的“枷锁”
□杨应和
近日,一位同事在朋友圈分享了一张照片:照片中,洁白的桌面上摆放着两个盘子,一只盘子里放着熟鸡蛋和削好的猕猴桃,另一只盘子里则放着一个花卷和两个肉包,旁边还放着一盒纯牛奶。这是他为上学的儿子精心准备的营养早餐。然而,配图的文字却透露出一种无奈与困扰:“天天一大早起来为你准备早餐,却总惹我生气。”
我们不难想象,那份原本充满爱的早餐,因家长与孩子之间的隔阂,似乎变得索然无味。朋友疑惑不已:现在的孩子怎么啦?我为他任劳任怨,辛苦付出,他怎么一点都不懂得感恩呢?确实,同事对他的孩子照料得非常周到。这么多年来,风里来雨里去,每日坚持接送孩子上学放学,吃喝穿用什么都是同事一手操办,孩子只要用心学习就好。
我有次遇到朋友的孩子,问他:“你对你爸的感觉如何?”孩子竟然说:“他烦死了。”我感到很惊讶,进一步问他:“你爸很爱你,为你付出那么多,你一点感觉都没有吗?”孩子回复我:“这不是父母应该做的吗?”
父母给予孩子爱的温度,也许被一种叫“冰凉”的东西融化了。问题的根源在哪里呢?毕淑敏在《爱的回音壁》一文中,对于家长如何给孩子爱的方式,打了一个很好的比喻。她说,生物学上有一条规律:当某种物质过于浓烈时,感觉迅速迟钝麻痹。她进一步说,如果把孩子在无边无际的爱里泡得口眼翻白,早早剥夺了他感知爱的能力,育出一个爱的低能儿,即使不算弥天大错,也是成人权力的滥施。
是啊,家长给孩子更多的爱,不等于孩子更能理解爱的含义。父母之爱子女,本是天性,然而爱之方式,大有讲究。如我这个同事,其爱子之心,毋庸置疑,然其方式,似有不妥。爱之过甚,反成枷锁,使子女丧失感知爱的能力,此乃当今社会诸多父母之通病也。教育子女,当如育树,需松严有度,给予适当的空间与引导,方能使其茁壮成长。
在此语境下,“反求诸己”成为一种值得倡导的智慧。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的角色至关重要,但并非所有家长都能胜任这一角色。解开爱的枷锁,或许可以从一顿缺席的早餐开始。让孩子体验一次自己准备食物的笨拙,感受饥饿时无人送饭的不便,这些“爱的匮乏体验”反而能唤醒他们沉睡的感知力。当父母不再扮演完美的奉献者,孩子才能真正理解并接受父母的爱。
那些克制的瞬间,那些放手的时刻,那些让孩子独自面对风雨的清晨,才是爱最深刻的表达。正如纪伯伦在《先知》中所说:“你们可以给他们以爱,却不可给他们以思想,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父母最伟大的爱,或许就体现在将早餐放在桌上后,安静离去的那个背影里。
本版来稿请发至邮箱:jzwbxq@163.com
(请注明姓名、电话及具体地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