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2025年04月11日
孔子:
乡音无改鬓毛衰
虽然孔子为人低调谦逊,但他博闻强识、才学过人,在生前就被称为圣人。这位道德高尚的君子不仅在中原诸国声名鹊起,甚至在南方的楚国也收获了极高声誉,被称之为“凤”。而孔子与楚狂接舆的一次不经意的交集,也成为千古奇谈。近日,本报记者和《论语》专家李乐观进行了一场对话。
本报记者 赵改玲
赵改玲:李老师,《论语》里有一些容易产生歧义的章节,比如《论语·微子》篇中写道:“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这一章我有几个疑问:接舆是楚国狂人的本名吗?他为什么要称呼孔子为“凤”?而“何德之衰”到底应该怎么读?又隐藏着哪些不为人知的秘密呢?
李乐观:这些问题很有意思。“凤兮,凤兮,何德之衰”是楚国隐士故意调侃孔子的歌谣。他既要大声歌唱让孔子听到,又不愿与孔子正面交流,所以容易让人产生歧义。在谈论这些问题之前,我们不妨先来说一段背景。
公元前489年,吴国讨伐陈国,楚国出兵相救,军队驻扎在城父,楚昭王得知周游列国的孔子居于陈蔡之间,就派人礼聘孔子。然而陈、蔡两国的大夫担心孔子到吴国后受到重用,会对他们构成威胁,于是派兵在野外围困孔子一行,导致绝粮7日。后来,孔子派子贡使楚昭王出兵解围,孔子及其弟子才得以脱困并来到楚国。顺便提一句,孔子之所以愿意来到被称为蛮夷之地的楚国,是因为楚昭王是楚国历史上继楚庄王之后又一位有道明君,虽然经历了“吴师破郢”的亡国之痛,但并没有伤筋动骨的楚国恢复极快,十几年的休养生息,国力不降反增。孔子的到来,让方圆千里的楚国如虎添翼,再次雄霸天下似乎也指日可待。然而,就在孔子摩拳擦掌,以为可以在楚国大干一场的时候,不同的声音出现了。楚国的令尹子西以孔子极力维护周天子权威、奉行文武之道、周公之治,从而会限制楚国进一步扩张的理由,打消了楚昭王任用孔子的念头。孔子再一次失望地走出王城,感觉前路渺茫。
这就是当时的历史背景,了解了这一点,我们再来看接舆唱给孔子的歌,也就好理解了。
先来看第一个问题:接舆是不是他的本名?我可以负责任地说不是。关于这个问题,《论语》里表达得很清楚,“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一个披头散发的楚狂人,在路过孔子车驾的时候故意靠近,引吭高歌。这件事发生得很突然,没有任何预警。孔子不认识他,弟子们也不认识他,素昧平生,更不可能知道他的名字。不过,有心的弟子在记录这件事的时候,依据当时的场景,给出了一幅素描:一个狂者,接近孔子的车驾。古代的车称为舆,姑且就叫他“接舆”。
接着看第二个问题:接舆为什么要称呼孔子为“凤”?与中原地区尊龙不同,楚人尊崇的是凤凰,这不是一个普通的称谓,而是一个极高的礼遇,也沿袭了当时人们对孔子的尊敬。足以说明孔子的道德学问已臻化境,即使远在千里之外的楚国,依然如雷贯耳。巧合的是,在拜访周守藏室之史老子的时候,孔子用了中原地区最隆重的图腾,将老子比喻为龙;在《太平御览》引《庄子》的佚文中,老子把孔子比作凤凰。
第三个问题:“何德之衰”到底是什么意思?这句话出自接舆的唱词。接舆唱的是什么?大概意思是:“凤凰啊!凤凰!为什么你的道德如此衰败呢?过去的事情已不可挽回,未来的事情还来得及谋划。算了吧!算了吧!选择离开吧。”这么理解,表面看也还通顺。在古人看来,麒麟和凤凰等瑞兽的出现象征着太平盛世的到来。但说到这里问题就出现了,既然人们都称呼孔子为“凤”,说明大家已经认可孔子崇高的德行,为什么又说他的道德如此衰败呢?这不是自相矛盾吗?诸侯不接纳孔子,一是他们的认知不够,二是历史形势发生了改变,但这与孔子自身的道德并没有关系。一个合理的解释是,“何德之衰”不能这么理解,应读作“何德之衰”(音cuī),为何你的头发如此稀疏?这里的“德”不是道德,而是指凤鸟头上的花纹。《山海经·南山经》就有记载,“有鸟焉,其状如鸡,五采而文,名曰凤凰,首文曰德”。这只长相奇特的凤鸟,身上有着五彩斑斓的纹饰,头部羽毛的花纹很像一个“德”字,乃是凤鸟德行的象征。这样看来,“何德之衰”的意思已经很明显了。接舆调侃孔子执着于理想而忘记了年龄,以至于头发已变得花白稀疏也未可知。他规劝孔子,生命苦短,有些事既然无法改变,就不要太执拗了,不如早点回到鲁国,做些力所能及的事吧。
赵改玲:与君一席谈,胜读十年书。这次和李老师交谈,我对《论语》这部书又多了一层理解,也长了不少知识。通过和李老师的对话,我理解了《论语》的真精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