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2025年03月31日
牛玉松:
巧手“竹”梦 匠心传承
本报记者 宁江东
①
②
③
④
⑤
图① 牛玉松在制作四脚花架。
图② 牛玉松介绍他制作的竹子吊顶。
图③ 挖黄工序。
图④ 竹落地台灯。
图⑤ 牛玉松展示他做的竹编工艺品。
本报记者 王梦梦 摄
3月21日,博爱县月山镇苏寨村,69岁的牛玉松在自家工作室内拿着小刀,根据自己所画的图纸熟稔地将已处理过的圆竹进行雕刻、拼接、榫卯连接,制作成竹制家具。这项技艺被称为盤竹。
牛玉松是清化竹器制作技艺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他最擅长的技艺就是盤竹。“清化竹器按加工工艺可分为竹编和盤竹两种,即破竹成篾再进行加工称为竹编,圆竹盤制称为盤竹。”牛玉松介绍。
在牛玉松家,摆放着各式各样用盤竹技艺制作的家具,有桌椅、沙发、鞋架、屏风等,制作这些家具的竹子都取材于当地的斑竹。牛玉松家不远处,有一片人工栽培竹林。
据了解,位于博爱县西北部太行山南麓的博爱竹林,是世界上纬度最高、面积最大的人工栽培竹林,其种植历史有2000多年。我国历代王朝在博爱都设有专门管理竹子的机构,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竹器加工业已有500多年的历史,尤以清化镇所出的“清化竹器”驰名。
正是因为竹林多,所以当地从事竹编业的能工巧匠也特别多,牛玉松就是其中之一。“博爱县竹编工艺历史悠久,直到上世纪70年代,这里的许良、月山、磨头等乡镇仍家家户户从事竹编业,产品销往全国各地。”牛玉松对此仍记忆犹新。
牛玉松15岁便跟随村里的老师傅们学习盤竹技艺。从一开始学习破门帘、做风门,到后来制作工艺更为复杂的家具,他的技艺水平日臻成熟。那个年代,特别流行竹制家具,通过火烤定型、榫卯连接等工序加工出来的竹制品,韧性好、不易变形,结实耐用,深受人们喜爱。
最让牛玉松引以为傲的是他在1979年自己结婚时制作的竹屏风。过去农村结婚,大都是两间屋,中间一堵墙推掉后,换成竹屏风,挂上布帘,分为里间和外间,家庭档次一下子就提高了。
“那时,我白天在生产队干活,晚上利用空闲时间制作,用了近一年的时间才制作好,结婚时,参加婚礼的亲朋好友都投来羡慕的眼光。”牛玉松笑着说。尽管岁月变迁,他仍将这面竹屏风保留了下来,放在自家工作室,供大家参观留影。
为啥生产一件竹制家具需要这么长时间?牛玉松告诉记者,盤竹技艺颇为烦琐。首先竹子需要过完冬至,进入三九天开始砍伐,这样竹子里没有虫卵、竹肌紧密;待到春天后用大火烧,去除竹子里的水分、糖分;烧完后在阴凉处晾晒两星期,再进行火烧,掌握火候,如此往复,烧到四到五次以后,就可以加工了。
“处理好的竹子进行定位后,锯条开口,挖铲至只留下青皮,再经过水泡等,就能做出想要的造型。”牛玉松说。
由于牛玉松制作的竹制家具造型精美、结实耐用,周围乡邻都来找他定制家具。小到桌椅、板凳,大到花架、屏风,他都能游刃有余地按照客户要求制作出来。
让牛玉松记忆犹新的是2002年,我市在东方红广场举行中国·焦作第二届国际太极拳年会,他将自己制作的竹沙发、花架、竹床拉到了年会现场,引起现场轰动,很多市民竞相购买他制作的竹制家具。
“只要能画出来,我就能做出来。”牛玉松所言非虚。2006年,牛玉松的儿子结婚,他自己画图纸,用6个月的时间在儿子婚房内制作了一个竹吊顶,吊顶上的“五角星”“百年好合”等造型精美,令人惊叹。
如今,随着时代的发展,牛玉松与其他竹器技艺非遗传承人一样,面临竹制品需求下降、年轻从业者稀缺等诸多传承困境。但他依然乐观,希望通过传统技法开发文创产品,与高校、设计师合作,将竹器融入现代家居装饰领域等手段,让竹器制作技艺焕发昔日光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