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2025年03月28日
作品内外读杨晶
□ 白天平
我与杨晶老师曾经同在市直机关工作,他在市政府办公室,我在市委宣传部。虽然同在一个城市,工作上却没有交集,彼此只知其名,不认其人,但个中缘分又很深。
一
杨晶老师多才多艺,成就斐然。他是中国作协会员、省书法家协会会员、省音乐家协会会员、河南省小说研究会焦作分会首任会长,曾长期担任我市作协常务副主席。他一生与文学相伴,创作有长篇、中篇、短篇及微型小说,有散文、电影脚本、电视剧、诗歌、歌词等,出版作品集近20种、500余万字。其中,长篇小说《危栏》在《莽原》和《大河报》全文连载,与另一部长篇小说《危崖》分获河南省第七届、第八届“五个一”工程奖。他是第一个以长篇小说获得省级奖项的作家,也是我市第一个以长篇小说加入中国作协的作家。他用近50年的文学创作实践,对我市文学繁荣作出了重要贡献。
然而,在这光鲜亮丽的背后,杨晶老师的生活经历却十分坎坷。他祖籍河南孟州,杨晶老师的父亲,解放初期毕业于武汉文艺学院,曾参与孟州一中的创建,任英语和音乐教师,后因种种原因回农村劳动,全家亦一同前往。在农村生活期间,由于正处于特殊时期,全家人无法落实户口,生活十分艰难。杨晶老师曾当过农民、工人、砖瓦匠、泥水匠、木匠、铁匠,甚至还做过一个煤矿文工团的乐队小提琴手。
我与杨晶老师的家庭有着近似的遭遇。我的父亲是旧工商业者,由于历史问题,也被遣返老家劳动。
二
1976年,我高中毕业后,到老家沁阳县崇义公社大张村学校任民办教师。这个时期,我有缘认识了杨晶老师的父亲。我们村有个业余剧团,每年春节前要排练节目,春节时会给群众演出。杨晶老师祖籍与我老家比较近。当年,村剧团请杨晶老师的父亲来指导排练,他每天在我们学校伙房吃饭。我第一次看到他时,他50多岁,瘦高个子,一身藏蓝色中式棉服,一顶棉军帽,脖子上围着一条长长的银灰色围巾。他话语不多,最初吃饭时的交谈,也只是客气地寒暄几句。然而,我却感受到了他非同一般的文人气质。
在排练节目的一个月里,我们几乎天天见面,渐渐话也多了起来。他谈的多是文学艺术方面的事情。然而,对我这样一个文艺青年来讲,却是十分难得的学习机会。杨晶老师的父亲是我村一位叫杨清民的人请来的。杨清民与杨晶老师的父亲年龄相当,经历相似。杨清民曾是一名进步学生,随军南下,曾任桂林市文化馆馆长,后通过自学,成了我们村的兽医,住在村外养猪厂。杨清民近1.8米的个头,由于太瘦,宽松的衣服像穿在竹竿上。他与很多国内知名画家是好朋友。他给我讲古典诗词,教我画花鸟草虫,后到一所高中教书。
由于杨晶老师父亲的悉心指导,春节时村剧团演出十分精彩,有样板戏唱段、民间舞蹈、大合唱等,乐队阵容也是村级舞台上难得一见的。多年后,我才知道,那次是杨晶老师全家出动,杨晶拉小提琴,杨晶的二弟杨淼画布景,杨晶另一个弟弟拉二胡。杨晶老师的父亲除了导演节目,还在乐队里弹三弦。村剧团在县城会演中还获了奖。
后来我才知道,杨晶老师的父亲倾注这么大的热情和精力,除了对文艺的挚爱,还有一个心愿。由于全家无处落户口,生活无着,他想借此机会把户口落在我们村,可不知什么原因后来也没有办成。再后来,我亦渐渐淡忘了这段经历。
三
1978年,我考上大学,离开了教书三年的学校。毕业后,我先后在公社和市直机关工作。无论工作怎样调动,我对文学的兴趣和热爱始终没变。1986年,我调到市委宣传部工作后,看过不少杨晶老师的作品。后来得知,杨晶的父亲已经重返孟州一中教坛。1977高考恢复后,杨晶和他的弟弟都以初中学历考上了大学。杨晶考入焦作师范,其弟杨淼考上了河南大学。杨晶毕业后,当过中学语文教师、市政府办公室秘书,从过警,退休前为市司法部门领导。
苦难造就作家,经历酿成宝藏,坚守铸就辉煌。由于不懈努力,他的文学创作取得了巨大成功。当时担任中国作协创研部研究员,后任中国作协创研部主任的吴秉杰在他的长篇小说《危栏》的序中写道:“杨晶的《危栏》使官场小说悄悄地发生了某种位移……它开始反省自我人生,深入社会存在亦社会中人与人的关系,探究那同样是富有社会性品格的欲望与追求的意义。因此现在,我宁可把这些作品视为是人生小说的一种。”在《危栏》研讨会上,当时担任省作协主席的李佩甫称之为“杰作”。省文学院院长孙荪说:“这是一部用力之作,一部心血之作,一部发愤之作。”他的长篇亲情散文,被中国散文学会副主席、省散文学会主席王剑冰评价为“是对中国散文的一大贡献”。正是这些成就,使他当之无愧地成为我市小说创作领域的领军人物。
我和杨晶老师真正的认识,缘于他写的回忆杨清民老师的一篇散文——《都化作一缕青烟入梦中》。该文章刊登于2015年的《焦作文学》,此时距杨清民老师去世已一年。文中详细记述了杨清民老师与他父亲在青年求学时期的珍贵友情,记述了他们在陕西求学时组织和参加进步学生活动,为了躲避国民党的抓捕,瞒着学校和家人,秘密离开生活和学习的城市,用他们的机警和勇敢穿过三道国民党封锁线,来到家乡投奔革命的曲折经历等。读着那饱含深情和泪水的文字,亦勾起我遥远的回忆。那一刻,我内心的冲动迫使我急切联系杨晶老师,想更多地了解那两个在农村时曾给我人生亮光人的情况。然而,因公务缠身,迟迟未见,就此放下。
四
我与杨晶老师第一次见面是在一次朋友的聚会中。那时我已退休,重拾对文学的爱好,不时在报刊和新媒体上发表诗歌、散文。几年后,我结集出版了一部散文集《老城记忆》,有幸成为省作协会员。当朋友介绍与杨晶老师认识时,我顺势讲起与他父亲的那段经历。也许是共同的家庭遭遇,也许是相同的文学爱好,我俩的交流没有丝毫隔膜,就像交往多年的老友。我们共同回忆那个特殊的年代,谈的更多的还是文学创作方面的话题。后来,他推荐我担任解放区作协副主席,给了我很大的鞭策和鼓励。在此后的岁月里,他既是我文学创作方面的老师,也成为我生活上的挚友。
杨晶老师的文学成就不仅体现在他的作品上,更体现在他对文学的热爱与执着上。他的长篇小说《谷镇的戏院》通过细腻的笔触,深情地回忆了那段艰难而荒唐的岁月,展现了人性的光辉与坚韧。杨晶老师的文学创作,不仅仅是对个人经历的记录,更是对那个时代的深刻反思。他的作品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对人性的关怀和对社会的责任感。他的文字,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无数读者的心灵。他的文学成就,不仅是他个人努力的成果,更是那个时代赋予他的使命。他的作品,不仅是对过去的回忆,更是对未来的展望。他的文字,如同一股股清泉,滋润着无数读者的心田。
我与杨晶老师的相识,缘于文学,缘于那段特殊的岁月。我们的友谊,不仅是对过去的回忆,更是对未来的期许。在文学创作的道路上,我将与杨晶老师继续携手前行,用文字记录时代,装扮美好生活;用我们的心灵感受世界、奉献社会,慰藉那些热心的读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