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报平台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内容详情
2025年03月28日

瞧这一家子

□ 郑乃谦

修武县西村乡小南坡村,有这么一个特殊的大家庭:一家三代二十二口人,其中6位共产党员、7位大学生。在新中国建立初期,老一辈艰苦奋斗,为壮大集体经济吃苦耐劳。在新时代,年轻一代继承老一辈的创业精神,刻苦读书,积极回报社会。这个家庭令人羡慕,受人尊重。

在一个春光明媚的星期天,笔者走进这户人家,探寻那一件件感人的事迹。

故事先从老一辈的经历讲起。

吃苦耐劳 艰苦创业

侯春财,1936年出生在小南坡村,弟兄两个,排行老二。

侯春财的五叔侯立芝于抗战后期参军,后来成为中原野战军连级指挥员。淮海战役中,侯立芝负伤复员,是二等甲级伤残军人。回乡后,他在村里担任农代会主任,后来担任小南坡村党支部书记。

1955年年初,侯立芝去县城开农村干部工作会,上级宣布征兵新政策,国家将开始实行义务兵役制。侯春财从五叔那里得到消息后,带头报名。

当年2月,侯春财光荣入伍,成为一名海军战士。因为没有文化,军训结束后他当了一名电话兵。侯春财刻苦补习文化,作为连队学习毛泽东思想积极分子,多次受到上级奖励,参军第二年就入党,后担任营部警通排副排长。1961年9月,侯春财退伍回乡,担任小南坡村民兵连长,4年后担任小南坡村党支部副书记兼生产大队长。

西村公社(现西村乡)地处太行山区,十年九旱,人蓄饮用水早先全靠水窖蓄水,其储水量有限还很不卫生。小南坡村是西村公社最早修建大型蓄水池的村庄,“农业学大寨”期间,侯春财带领社员在3年里挖了3个大蓄水池,每个直径20多米、深9米,全部用青石砌成。白天辛苦劳动,夜间大家还时常加班,晚饭后一旦村里大喇叭通知,社员会立马前去工地。这么大的工程量,全是大家一担一担用肩膀挑出来的。

1964年,毛泽东主席发出了“农业学大寨”的号召。4年后,西村公社组织各生产大队的干部去山西大寨参观学习,侯春财在那里听了讲解员的讲解,十分钦佩大寨人的苦干实干精神。小南坡村学习大寨很快便落实到行动中,先是兴修水利,1974年即修建大寨田15亩。从1970年到1975年,连续6年农业大丰收,村里既交公粮又卖余粮。为了储备粮食,村里还新建了两座储粮仓库。那些年一到春节,每个村民分25公斤小麦,而且连续分了4年。现在这事看来很普通,可在当时,这让周边村的村民羡慕不已。

1972年,西村公社党委安排侯春财到青龙洞水利工程工地担任专业队四连连长。四连任务是向拦河大坝工地供料:背石头、挑沙子、运水泥。此后两年间,每当施工的关键时段,西村公社党委随时调动侯春财到四连担任连长。其先后去工地三次,累计时间近一年。

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水利工地的高强度劳动,吃不饱会影响施工。在不影响工程进度的前提下,侯春财抽出少数民工去山上砍椽子、檀条,积极搞副业增加连里的收入,用于改善伙食。侯春财带头苦干,对民工分工合理,人人平等。除了在专业队担任连长,他还带领本村社员在周边村修水渠。现西村乡圪料返村大渡槽中间两孔跨度最大、高度最高的桥拱,就是侯春财带领小南坡村民工修建的。

1985年5月,侯春财从小南坡村调到乡办水泥厂担任车间主任,一干就是10年。之后,他又被调到乡办煤矿任地面场长。在此工作的5年中,他先后担任过开票员、过磅员、门岗等职务。工作中,他大公无私,从不捞取集体财物。

侯春财说,自己对社会没有什么大的贡献,但是从来没有犯过错误,更没有受过处分。

发愤读书 报效国家

1960年,侯春财结婚成家,女方名叫郑训荣。

郑训荣,1941年出生,16岁那年担任西村公社西村妇女主任,两年后加入党组织。大办钢铁时期,其在社办修配厂工作,那时的修配厂只有木工、铁匠炉子、翻砂三项。婚后,郑训荣在小南坡村担任了两年妇女主任。1965年,其长女出生后辞职。

侯春财、郑训荣夫妇共养育了4个子女。因为两口子都是出生在旧社会,没有机会读书,吃尽了不识字的苦头,所以十分支持子女上学读书。那个时期,家庭条件并不宽裕,两口子勒紧腰带,省吃俭用供子女上学。

大女儿1980年从西村中学升入位于大南坡村的修武三中,高考前预选成绩欠佳。郑训荣说,女孩子家读过高中就行了,考不上大学就回家参加集体劳动,而见多识广的侯春财坚决支持女儿参加高考。为了节省伙食费,大女儿自己在家烙好火烧、带上咸菜,步行六七公里到学校,每星期往返一次。功夫不负有心人,大女儿高考后被河南医学院录取。5年后毕业,她被分配到焦作矿务局(现焦煤集团)中央医院工作。在家门口上班,十里八村的乡亲看病求医,都乐意找她当参谋。大女儿后来被调到山东省寿光市人民医院,现在是医院里的妇产科专家、主任医师,曾获潍坊市名医的称号。

受大姐鼓舞,三女儿初期先在焦作卫生学校学习,毕业后到焦煤集团中央医院工作,后考入新乡医学院继续深造,现在是副高级职称、科室护士长,多次荣获焦煤集团先进个人荣誉称号,其1994年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

儿子和二女儿在各自的岗位上,也是踏踏实实工作的好青年。

知识就是力量,知识可以改变命运,在更好地服务社会的同时,体现自身的人生价值,这种说法在侯春财的子女身上得到了验证,并对第三代产生了积极影响。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老两口时常给孙辈讲述自己的故事,鼓励他们树立远大志向,立志报效国家。再加上有大女儿、三女儿做榜样,侯春财大家庭中的孙辈从小就刻苦用功学习,先后有5人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大学,其中2人考上研究生、3人本科毕业,还有2人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这些孩子现在都已参加工作,在各自领域积极努力地工作,为社会作出了贡献。

孝敬老人 恪守传统

乌鸦反哺,羊羔跪乳。

家长在后代身上花费了许多心血,孩子自然会积极地报答长辈的养育之恩。

侯春财现在年近九旬,身体硬朗,总闲不住,时常干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老伴郑训荣2013年发现心脏不适,在本地医院检查后,医生认为不宜手术,子女随后特地将她送到北京,在安贞医院又作了全面检查。医生认为其年纪及症状原因,不宜手术,建议采取保守治疗。之后每逢冬季,郑训荣都要住院进行保健调养,从山里的家到市里来回奔波,很不方便,子女就打算给二人在市里租房,而二人却认为房租太贵舍不得,坚持回山里住。大女儿干脆在焦作市区买了一套房,让父母住在那里养老。二女儿坚持长年给两位老人做饭、洗衣,照顾饮食起居。三女儿则主动承担起两位老人的日常医疗保健。十几年来,多亏子女的精心照料,郑训荣身体安然无恙。

每年的春节、中秋节、母亲节、父亲节等节日,侯春财的儿女无论工作多忙、距离多远,都会挤时间回家看望他和老伴,送上礼物,陪他们吃吃饭、唠唠家常,听听以前的故事,谈谈自己的工作,畅享一下孩子们的未来,让他们充分感受到家的温馨。

侯春财和郑训荣,这对党龄双双超过50年的夫妇,赋予家庭极大的正能量。相信这良好的家风,会一代一代地传下去,并给身边的人带来积极影响。

2021年,侯春财和郑训荣夫妇领取了河南省委颁发的50年以上党龄荣誉纪念章。

左上图 侯春财和郑训荣夫妇。郑乃谦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