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2025年03月28日
低龄老人“两头照顾”心理危机如何破解
本报记者 梁智玲
一边要照顾高龄的父母,一边要帮子女看护年幼的孩子,很多60岁至69岁的低龄老人在退休后过上了比上班时还要忙碌的生活。他们面对“上有‘老老人’,下有‘小小孩’”的家庭情况,不得不扛起家庭照护的重担。退休后的休闲时光,似乎距离他们还很遥远。如何破解“两头照顾”的难题,成为一些低龄老人的期待。
近日,家住解放区的张云(化名)向朋友诉苦:“退休后本想着清闲清闲,没想到比上班还辛苦,一边带孙女,一边照顾80多岁的母亲,每天忙得团团转。”
2023年,张云正式办理了退休手续,还没来得及规划退休生活,她就成了整个大家庭的“顶梁柱”。儿子家刚生了二胎,高龄的母亲自理能力也日渐衰退。她一边帮助儿子的小家照顾小孙女,一边照顾母亲,经常累得头晕眼花。
张云说,身体的疲惫只是一方面,心理压力也经常压得人喘不过气。有时候老人会莫名其妙生气,照顾老人时得经常哄着,说好听话。照顾小孩子更是得哄着,有时候还得顾及到儿子一家的情绪,想让全家人都满意也很不容易。压力最大的那段时间,张云甚至整宿都睡不好觉,为此还去看过心理医生。
随着社会老龄化程度的逐渐加剧,退休后,低龄老人“两头照顾”的案例并不少见。记者在我市一家老年大学采访时发现,很多来上老年大学的老人都是“忙里偷闲”,趁着把老人安顿好、把孙子或孙女送去上学的短暂时间,走出家门来学点东西,放松一下。解放区老年大学校长张巧红说,经常有一些学员因为需要照顾老人、孩子而中途退学,他们对此也十分无奈,但还是以家庭为重,勇于承担照顾家庭的重担。
今年65岁的石阿姨退休后的10年间,几乎把全部时间都奉献给了家庭,“两头照顾”让她来不及喘口气,甚至完全没有了自己的生活。石阿姨的女儿在我市一家医院上班,女婿在外地工作,俩人的工作都特别忙。“两个外孙,分别是8岁和5岁,还有年迈的公婆、母亲,这些年全靠我和丈夫支撑着。”她说。
对于一些身体较好的低龄老人来说,“两头照顾”的方式可以减轻子女的压力,也可使高龄老人不离开家庭养老。但这种照护方式也存在弊端,尤其是照顾失能、失智的老人,成为很多低龄老人的沉重负担。“我妈这两年已经瘫痪在床,日夜离不开人,照顾起来难度很大,我也有些力不从心,情绪一直处于高度压抑的状态,只想发脾气。”石阿姨说。
河南理工大学副教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河南省科学家精神宣讲团成员仝兆景说,低龄老人处于上有老、下有小的“夹心层”,长期在家庭中照护和付出,会形成慢性压力积累,导致的长期睡眠不足、身体劳损可能诱发焦虑、抑郁情绪,甚至出现倦怠。同时,由于在“两头照顾”过程中过度聚焦家庭责任,导致社交隔离、兴趣爱好被剥夺,产生“工具化”的虚无感,久而久之会造成自我价值感丧失。
一边是日渐衰老的父母,一边是高工作压力下的子女,低龄老人该如何正确面对自己的家庭角色,降低因长时间“两头照顾”产生心理疾病的风险呢?仝兆景针对这一现象提了几点建议。首先,低龄老人要从个人层面建立自我关怀的底线,可主动合理划定责任边界,比如与子女明确育儿协助的频次和时间;要明确实施“有限责任”模式,例如只负责接送孩子,不包揽全部家务;通过家庭会议分配任务,让其他家庭成员参与分担。其次,家庭成员要有责任觉醒,比如及时提供给低龄老人参与育儿等事务的经济补偿,主动承担父母因照护产生的额外开支(如医药费、交通费),定期向老人表达感激,避免将付出视为“理所当然”;根据老人的身体状况分配轻度任务(如陪伴孙辈阅读),增强其价值感。第三,低龄老人应学会心理危机应对策略。如果老人已经因为双重角色冲突引发身心疲惫和身份认同危机,要及时释放情绪压力,适时通过旅游或培养其他爱好来适度放松,可形成朋友圈,在相似处境中获取共鸣,必要时向心理咨询师寻求帮助,主动维护心理健康。
【记者手记】
多方参与解难题
□梁智玲
上有“老老人”,下有“小小孩”,“两头忙”让低龄老人“两头累”,这一普遍现象带来了很多问题。如何破解问题,尚需社会多方的共同努力。
首先,可通过提升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的比例,为高龄老人提供更多价格亲民的养老服务,降低家庭养老的压力,减轻低龄老人的照护负担。同时,还应加强居家设施的适老化改造,方便老年人居家生活。其次,可拓宽3岁以下幼儿的入托渠道,实现托育服务的普惠化,降低年轻父母的经济压力,从而减轻低龄老人以及整个家庭的负担。第三,为“两头忙”老人解难题,还需要政府、社会和家庭的共同关注。提升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服务质量和社会接受度,让“一老一小”都得到更加周到和专业的照护,让家庭照护观念随着社会发展得到改变,才能更好地构建和谐幸福的社会大家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