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2025年03月28日
一中往事
□简 单
今年是焦作一中建校80周年,我抑制不住内心的情感,想写一段文字,作为纪念。
上初中时,常听大人们说,能考上一中,就等于一只脚迈进了大学校门。每当在街上遇到戴着一中校徽的学生,我都心生羡慕。
初三下学期的一天,学校组织初三的学生到一中参观,这是我第一次踏入向往已久的一中校园。校园里红砖绿瓦,校园中部还有一个由瓦房围合而成的四合院,院子里栽植了许多石榴树和桂花树,整个校园透着古朴典雅的韵味,静谧而美丽。吸引我的当然还有一中的足球场。那时就想,能在这么优美的校园读书,该是多么惬意。
1983年,一中还实行提前考试单独录取。发榜那天,看榜的同学密密麻麻。名单是按照考试分数从高往低排列的,我从最后一榜开始看起,看了三张榜,还没有见到自己的名字,就在我快绝望的时候,一名同学从后面挤进来拍我的肩膀说:“你考上了。”他拉着我,挤到了第一榜前,终于看到了自己的名字。
在那个丹桂飘香的季节里,我迈入了一中。在这里,不仅仅老师是我的良师,很多同学也是我的榜样。高一阶段是非常轻松愉快的,总觉得高考还很遥远。高二年级开学的时候,学校安排高三年级的两位学长给我们年级作报告,介绍他们的学习经验。这次报告让我大为震撼,才知道高考是那么残酷,学长是那么刻苦。我还记得,那位学长说他为了保持清醒,提高学习效率,冬天在家学习时,脚下要放一个洗脚盆,倒入凉水,脚伸进凉水里,身上要裹着毛毯,既要清醒,又不能受凉。那次报告会以后,明显感觉到周围的同学开始奋发努力了。两位作报告的学长第二年一同考上了清华大学。
高二阶段,化学开始从无机化学转入有机化学,多数同学适应较慢,期末考试,全班的化学成绩很差,没有几个同学及格,我也有了高中阶段唯一的一次不及格。此前名次靠后的一名女生,考了90多分,居全班第一,令所有人侧目。这位女生也第一次引起了我的注意,此后又因多次机缘巧合,多年之后,她成了我的妻子。
梅贻琦先生说:“大学之大不在于大楼,而在于大师。”一中有许多令人尊敬、钦佩的老师。
高一时,班主任是董步崇老师,刚开学一个多月,董老师已经走遍了全班每一名同学的家。语文老师是王发河,听他的语文课,实乃一种享受,他讲解的《荷塘月色》,令我多年以后还专程前往清华园寻觅那片荷塘;他讲解朱自清的《背影》,让我暗泪涌流,开始理解父亲,接受父亲的平凡,明白了“爱”才是世间最珍贵的。
高二以后,物理老师冯清广开始担任我们的班主任。冯老师是“文革”前老牌的大学生,非常睿智。请教冯老师问题的同学总是很多,每天下午放学后,冯老师面前总是挤满了学生。有段时间,我的成绩停滞不前,内心很焦虑,就把自己的苦恼写到了周记上。我清楚地记得,冯老师在批语上写道:“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你很有潜力,要更加努力。”
最感激冯老师的,是高考填报志愿。我们那代人的父母多数文化水平较低,家长基本没有能力指导我们报考志愿。那时候高考结束后,还是估分报志愿,冯老师认真核对每一名同学的估分,确切地说,是为每一名同学重新估分,最大限度地接近实际分数。他让我们近半数的同学选择了计算机、通信等信息技术专业,他十分笃定地告诉我们:这是以后的发展方向。那时,我尚未读过托夫勒的《第三次浪潮》,也从未接触过计算机,不知即将迎来信息社会,更不知我们将因此受益一生。
时光悠悠流转,一中的故事并未落幕,多年后,它在下一代身上精彩续写。2011年,我的女儿也考入一中,这时一中已搬到了新区。高中三年,女儿的学习一直很艰难。高一时,成绩一直倒数,幸得杜晓琳、张爱仙等老师的真情鼓励和悉心指导,让女儿一点点进步,同时也培养了女儿的韧性和自信。多年以后,当女儿也成为一名教师,她懂得善待、珍惜每一个学生。以善育善,善善相传,这不恰是最美的教育轮回吗?
韩愈在《师说》一文里讲“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年少时学这篇文章,只明白老师的授业解惑,还不知何其为道。感恩老师、感恩一中,在我们懵懂无知时,如春风化雨,悄然引领我们走上正道,让我们慢慢长大、慢慢成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