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2025年03月21日
万里黄河润怀川(上)
□杨保红
焦作管辖古覃怀地,也称怀川,位于黄河中下游接合部、黄沁河交汇处。
黄河在怀川大地上流经孟州、温县、武陟三县(市)98公里河道。随着最后一条大的支流沁河的汇入,黄河完成了汇纳百川的历程,是为百川口。
吹沙走浪几千里。黄河进入下游平原后,河床坡度变小,流速减缓,河道宽、浅、散、乱,日积月累的沉积,致使沁河入黄口处滩面比新乡市地面高出24米。千里悬河,由此而始,是为悬河头。
九曲黄河万里沙。泥沙淤积致使黄河频繁决口改道,河道不断迁徙,北至天津,南达江淮,纵横捭阖25万平方公里,在黄河下游形成巨大的平原冲击扇,处在其轴心位置的沁河口被称为华北轴。
覃怀厎绩 治河重地
据《尚书·禹贡》载:“覃怀厎绩,至于衡漳。”厎绩即致功之意,所以司马迁在《史记·夏本纪》中直接说“覃怀致功”。“覃怀”之“覃”历来有训大、酒器等多种解释,还有学者认为“覃”的读音近“沁”,但“怀”指的是春秋战国怀邑,秦汉怀县城并无异议。
武陟县大虹桥乡东张村西北有一处古遗址,遗址南面有城门券顶,遗址东西宽800米、南北长140米,仅存部分城垣,断续可辨,其余被埋于地下。据唐《括地志》载:“故怀城在怀州武陟县西十一里。”清道光《武陟县志》载:“故怀城在怀州武陟县西十一里张村。”
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置怀县。秦河内郡疆域在《汉书·地理志》之河内外另有魏郡大部,最北已抵馆陶。汉高祖二年(公元前205年)三月,在怀县设河内郡辖18县,包括了今天的济源、焦作、新乡、鹤壁等地。
河内郡既有太行、黄河之险,又有肥沃平原,经济基础好。东汉开国皇帝刘秀说:“河内完富,吾将因是而起。”河内郡为东汉新生政权的稳定立下了汗马功劳。
武陟县大虹桥乡张村北、土城村南,现存有一座初建于隋代以前、重修于后周显德二年的佛塔——妙乐寺塔。这里原有一处建于怀县城效、规模宏大的妙乐寺院,后因黄沁河洪水泛滥,将整个寺院夷为平地,泥沙将塔门淤没3米深。据碑载:“佛祖舍利灵骨,建宝塔一十九所,妙乐寺塔其一也,序列第十五。”千余年来,虽历地震、洪水等各种自然灾害,但塔体及木结构保存完好。2001年6月,妙乐寺塔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晋代河内郡迁野王(今沁阳)后,其辖区仅限今豫西北一隅的焦作、济源,明清时期此处为怀庆府。清代为治理黄河设立的河北道台衙门驻在武陟县,管辖彰德、卫辉、怀庆三府。武陟县也是全国首家黄河文化之乡,人民治黄的许多重大成就都发生在武陟境内。
武陟沁河大樊堵口广场记录着人民治黄的首次堤防堵口。大樊位于武陟县城西10多公里的沁河北岸,是沁河上的一处重要险工、险段。历史上这里决口频繁,从明嘉靖十五年(1536年)到民国年间曾决口16次之多。1939年,国民党军队为抵御日军侵略在大樊挖掘大堤,后经堵复。1947年8月6日,沁河涨水时又在大樊决口。1949年2月20日开始堵口,5月3日完成大樊堵口工程。
在水利部首批命名的黄河工程与文化融合示范点——杨庄改道纪念亭,展示着超前谋划、主体工程完工即发挥抗洪效益的杨庄改道工程。
这项工程被被喻为治河史上的“神来之笔”,工程从杨庄起将原3.5公里长的河道上330米宽的卡口、一座险桥置于新建的左堤外,向右开辟的新河道宽800米,解决了汛期壅水问题。1982年7月主体工程刚完工,沁河就发生了4130立方米每秒的超标准洪水,工程减少经济损失1.5亿元,收到立竿见影的奇效。
禹河古道 万古长流
对于黄河河道的记载,最早见于《尚书·禹贡》:“导河积石,至于龙门,南至于华阴,东至于砥柱,又东至于孟津。东过洛汭,至于大伾。北过绛水,至于大陆。又北播为九河,同为逆河,入于海。”其中的孟津,唐代孔颖达在《五经正义》中曰:“孟者,河北地名,春秋所谓向、盟是也。于孟地置津,谓之孟津。”北魏太和二十年(496年),在孟津河北岸筑城,东魏元象元年(538年),又在北中城南河中沙洲上筑中潬城,后又在南岸筑南城,因三城在河阳县境内,故有“河阳三城”之名。唐以后的河阳县、孟州城均在此处,其地在今孟州市南的黄河开仪控导工程一带。金大定年间,为避河患迁孟州于今城称上孟州。
如今,黄河开仪控导工程建成一处国家级水利风景区。景区分为黄河风光迎宾区、太行奇石碑林区、黄河文化展示区和石方工程示范教学区四个区,以宣传黄河文化、普及黄河知识、弘扬治黄精神为宗旨,向游人展示了黄河浓厚的文化底蕴和悠久的历史。在这里,雄浑壮阔的大河风光,与宏伟的堤防工程及黄河文化等人文景观交相辉映,浑然一体。
孟州沿黄河一带还是黄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面积为11.25万亩。这里草肥水美,随着生态环境改善,这片湿地正成为候鸟的重要中转地和栖息地。
禹王故道在今孟州境古无冲决之虞,又东行至汜水口。由此而东,河与南岸山体间有缘山高地接平滩,不遇特大洪水,河水不能到达山脚下。
大河脱离南岸山体略偏东北流,在北岸清风岭约束下流至今沁河口一带,接纳沇水,再东行9公里(今沁河口以下10千米黄河左堤,坐落在禹王故道上。经土质探测,地表有约4米厚的粉质壤土覆盖层,以下为深60米至70米的强透水粗沙层)至詹店接纳沁水,折向东北经武陟何营入获嘉界。
在古黄河折向东北处,南岸“溢为荥”的荥口连着荥泽,四渎之一的济水以荥泽为源。据《左传·宣公十二年》载,荥口以下又有古黄河支流泌水,也称汳水,也就是后世所称的汴水。其下,据《左传·襄公十一年》载:“观兵于南门,西济于济隧。”其中,济隧为古黄河又一支流。
古黄河在今武陟东南一带,两岸有众多支流出入,河道紊乱,《禹贡》称之为“大伾”。据《水经注》引东汉郑玄对“大伾”的注解:“地喉也,沇出伾际矣,在河内修武、武德之界,济沇之水与荥播泽出入自此。”汉代修武县治所在今获嘉县城,武德县治所在今武陟县大城村。
古黄河北岸的乔庙镇商村和宋陵村之间有一处龙山文化遗址。遗址高出地面1米以上,南北宽250米,东西长267米,文化层厚达3米。遗址有原有汤帝陵和商王庙,现存宋绍圣四年(1097年)《重建商王庙大殿之记》、元皇庆二年(1313年)《重修商王元殿之记》、元泰定元年(1324年)《怀庆路武陟县商村创建商汤王庙三门记》等宋元碑刻。据《宋重建商王庙大殿之记》碑文记载,宋庆历八年(1048年),“黄沁大溢,摧至陵下”。2013年5月,其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128年杜充在滑县西南决河后,河势逐渐向南发展,最终在明代中期黄河由武陟流向东南方向。
上图 1984年,沁河杨庄改道工程全面完工。
左图 妙乐寺塔。
(图片由作者提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