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报平台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内容详情
2025年03月21日

山村老汉讲家史

□郑乃谦

为了收集相关的红色历史素材,一个阳光灿烂的午后,笔者走进修武县西村乡磨石坡村。

在该村一个干净整洁的农家小院里,两个孩子正围坐在小方桌旁边,聚精会神地聆听一位古稀老人讲故事。这位老人便是磨石坡村老党员赵继忠,他正在给孙子孙女讲述自己父亲赵树温和母亲李秀英在战争年代的革命故事。

参加游击队

赵继忠的父亲赵树温,是当年道清抗日游击队的首批队员,他的故事充满了传奇性。

1919年10月,赵树温出生在磨石坡村。1942年,赵树温家里连遭祸端,弟弟和两个妹妹相继饿死,父亲出门乞讨饿死在开封,母亲连气带饿咽了气,家里只剩下赵树温兄妹二人。

磨石坡村早在1934年10月就是焦作、修武地下党秘密活动地,1938年年初,成为道清抗日游击队的组建地、成立修武县抗日民主政府的策划地。

1938年2月18月,日本侵略者占领修武县城,国民党县政府官员早已逃跑,百姓遭难。面对国破家亡的悲惨现状,中共豫北特委委员程明升发动地方实力派人组织武装抵抗日寇。磨石坡村的韩秩吾是焦作扶轮小学的校长,1934年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他利用自己的威望,与同仁发动焦作扶轮小学、焦作中学的进步师生以及煤矿工人、铁路工人,在其磨石坡家中组织起了修武县第一支抗日武装——道清抗日游击队,点燃了焦作抗日烽火。

赵树温与韩秩吾是亲戚,在韩秩吾的积极动员下,他成了游击队的第一批队员,首批队员只有20多人,同时参加游击队的还有本村的韩清保、田坪村的申道石。

1938年3月,程明升、张向毅、韩秩吾、武侠生组织各界爱国人士30多人,在磨石坡西边的艾曲村火神庙召开成立修武县抗日民主政府筹备会,随后修武县抗日民主政府在大东村正式成立,程明升担任县长。这是河南省第一个共产党人领导的县级抗日政权,还得到了国民党河南省政府主席程潜的委任。

为了成立这个抗日县政府,韩秩吾不分白天黑夜四处活动。赵树温负责韩秩吾的安全,时常伴随左右。因为经常听韩秩吾给群众讲革命道理,赵树温对共产党有了一定认识,阶级觉悟日渐提高。

随着抗日力量的日益壮大,抗日民主政府成立后,道清抗日游击队被改编成修武县大队,赵树温担任班长。这时,八路军386旅补充团在团长韩东山的带领下,来到西村根据地开展抗日斗争。赵树温带领战士们经常从山门河口出山,到待王附近破坏道清铁路,袭击敌人的交通运输线。1938年6月,赵树温所在的县大队编入道清支队。

当时,围绕县政府领导权的斗争十分激烈。这年10月,国民党顽固派、第四行署专员郭仲隗派来的县长陈品清,被西村根据地人民驱逐。陈品清一伙恼羞成怒,随即组织行署保安团到大东村、大南坡村报复。赵树温与道清支队战士英勇阻击,痛歼来犯之敌,保卫了根据地。

阴谋屡遭挫败后,郭仲隗对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县抗日民主政府和抗日武装更加仇视,同年12月4日,趁抗日武装转移途中,蓄谋制造了许河事件。

许河事件中,我党领导的抗日武装遭受重大损失。赵树温、韩清宝不畏艰险,按照上级安排,冒着风雪严寒北上山西陵川根据地,在那里继续开展抗日斗争。

抗战最艰难时,物资奇缺,子弹特别珍贵,老兵才有5发子弹。为此,部队号召战士们苦练拼刺刀本领。夜间战士们休息了,赵树温把伙房的烧火棍当作步枪,把四周树林当敌人,背地里练习。经过一段时间的勤学苦练,赵树温练成了拼刺刀的绝技。在一次肉搏战中,身材魁梧的他一人面对3个凶恶的鬼子毫不发怵,最终消灭了他们。

在山西的一次战斗中,山顶日军一个火力点的3挺机枪阻挡了我军前进道路。赵树温腰间别了两颗手榴弹,手里还握了一颗,让战友用刺刀挑起帽子吸引敌人,自己则匍匐到火力点下边,扔出两颗手榴弹,把敌人的机枪阵地炸了。赵树温缴获了敌人的机枪,受到连长的表扬。

1941年,在辉县与山西交界处与日军的一次战斗中,敌众我寡,部队被打散。赵树温幸得当地老乡掩护,换上便衣一路乞讨,回到老家。

披甲再上阵

抗战胜利,和平曙光初现。1946年夏季,赵树温成了家,女方是博爱县磨头镇的一名苦命女子。国民党反动派为了继续实行独裁统治,妄图夺取共产党领导下的解放区。赵树温毅然告别了新婚不久的妻子,报名参加了修武县独立营。因为有4年的抗日经历,他平时手把手地教新兵射击本领,打仗时处处照顾新战士,不久当了班长。

修武独立营后来改编为修武独立团、太行军区第47团。一次战斗中,赵树温小腿受伤,必须转移到济源、山西交界处的后方医院。转移途中,他坐的是铁轮子车,长途颠簸,伤口化脓。几天后准备手术时,弹片竟从脓液中掉了出来。伤口愈合后,赵树温当即归队。

一次,部队计划攻下一座小县城,这个县城里住着敌军师长及家眷。连长命令架起云梯,并和排长带头攀了上去。凶狠狡猾的敌人从城头甩下来一条铁链子,上面拴着四五颗手榴弹同时爆炸。看到连长、排长英勇牺牲,赵树温当即红了眼。在机枪的掩护下,他带领全班战士冲上城头,配合全连同志一鼓作气攻下了这座县城。此后,赵树温升任排长,并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

1947年8月,在博爱寨卜昌,47团被编入晋冀鲁豫野战军第九纵队。赵树温随陈谢兵团渡过黄河到豫西作战,接着参加了淮海战役。赵树温被提升为连长之后,随部队横渡长江,对国民党残敌进行大追击,然后进军大西南,一直打到云南境内,开展剿匪斗争。

1952年,赵树温已经是部队营职干部,组织上计划安排他到地方武装部工作,被他婉言谢绝。回到故乡,他与父老乡亲一起投身到轰轰烈烈的社会主义建设中。多年征战,赵树温的足迹遍及半个中国。虽然多次立功受奖,但赵树温不愿意给孩子们讲自己所谓的功劳,其光荣事迹鲜为人知,那一枚又一枚奖章、军功章、纪念章和一本本证书都成了孩子们的玩具,最后大多遗失。

携手迎解放

“三十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在旧社会,这是人人向往的小康日子。当兵打仗那是要命的事儿,两军交战,你死我活,子弹不长眼。目睹过许多战友倒在抗日前线后,究竟是什么力量驱使赵树温扛起枪杆重返战场呢?除了对旧制度的仇恨,对新中国的向往,还有一条就是妻子李秀英的大力支持。

李秀英,1921年出生在博爱县磨头镇北十字村,父母双亡,苦难生活练就了她泼辣胆大、自立自强的个性。她独自一人出门逃荒,流落到徐州,在那里认识了西村人杨桂梅,孤苦伶仃、无依无靠的两女子结拜为姊妹。1946年春,两人一同回到故乡。杨桂梅作媒,把李秀英介绍给了邻村的赵树温为妻。国民党挑起内战,新婚丈夫报名参军,李秀英全力支持。1946年10月,国民党军大举进攻我党山区根据地,李秀英转移到深山区石瓮村,随后去了山西。在陵川根据地,她响应党的号召,组织逃难的妇女纺花、织布,搞生产自救,开展支前活动。因为带头苦干,她说话很有号召力。这年冬季,李秀英光荣地加入党组织。

我党组织开展游击战争,敌我之间形成了拉锯战的局面。赵树温的三叔赵清连担任国民党修武县谍报主任,李秀英多次冒险进入县城,成功动员三叔的家属交出了武器和文件,受到了党组织的表扬。

在反透气筒运动中,李秀英依据实情落实上级政策,避免了滥杀无辜的现象。经过两年多的艰苦斗争,终于迎来了新中国的诞生。

1953年,老上级张洋芹计划调李秀英到郇封去当妇女主任,被她谢绝。她回到磨石坡村,担任妇女大队长,带领姐妹们投身到社会主义建设中去。赵树温用复员金买了一匹大红马,服务乡亲们开展生产,供集体使用。

赵树温夫妇共生育5个子女,他们对子女严格要求,不许沾集体的光,让孩子们养成热爱劳动、乐于助人的好习惯,其中两个儿子先后到部队服役。

赵树温和老伴离世多年,可他们的感人故事还在群众中传颂。

左上图 赵树温。

(图片由作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