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报平台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内容详情
2025年03月21日

暖意融融

□南乡木

上周,在老家偶遇许先生的父母和两位姐姐。当即被许先生年逾八旬的老父亲、老母亲浓情萦绕,许先生的大姐一边招呼着她的生计,一边向我们嘘寒问暖;二姐则亲切地招呼我们安坐、饮茶、小憩。我抓紧享受这个独特的待遇,且不失时机地选了个镜头,用手机将幸福时刻定格在那一瞬间。

我与许先生相识于1981年秋季。那时,我们各自怀着懵懂的期许来到同一所中学求学。班里来自不同村庄的50多名同学,迅速组成一个正气充盈的团队,大家都在孜孜不倦地汲取着知识的营养。守正善良的高洪武老师,身为我们的班主任,像慈父一般严格要求我们。宋金鼎老师、张军老师、冯刚老师、刘瑛老师、王广德老师等百里挑一的英才,都甩开膀子,为我们开启青春无悔的大门。几百个日日夜夜,同学们坚守在一个教室中,聆听教诲;在一样的土炕和铁床上,放飞我们的梦想。艰苦的环境,大家并肩相扶,情同手足。

少年不知愁滋味。节假日,我们还不忘骑着破旧的自行车,三两为伍,循踪觅迹,找到陌生的村庄,打听到熟识的同学,而且会混上一两顿香喷喷的家常饭。同一块土地,同一条河流,孕育出相似的乡土风情,造就了家乡人淳朴、直率的性格。因而,我们无须适应,便能很快融入各自的家庭。同学的父母对于我们的到来,也视同己出,爽快地直呼小名,朴实而暖心。

那时候,许先生的家庭几世同堂,爷爷、奶奶开明乐观,父母年轻有为,家境稍显宽裕。尤其是许先生的母亲热情细腻,待人诚挚。因而我和国庆、二贵、老豹等经常登门拜访,白天去运粮河逮鱼、摸虾、掏螃蟹,晚上就在他家南屋的平房顶打通铺睡觉。有时还到他家的西邻居许明诚家,探访从前的家事和祖辈的渊源,感受新旧时光的变迁。那时候,我们仗着少小,不谈学业,狂想人生,透支着年轻的好时光。

转眼间,我们步入工作岗位,开启了人生的新天地。这些年来,我们在世俗浪潮中穿梭,步伐仓促,眼神迷茫,心绪烦乱,难以安定。这次与许先生的双亲和两位姐姐偶遇,竟成为几十年来我与这些亲人接触时间最长、交流最深的良机。尽管岁月难以抹去我们共同的印记,但我还是觉得这样的情分意犹未尽,久难释怀,令人万分珍视。

40年来,同学们大多在各自的岗位上拼搏奋斗,老师有的已进入耄耋之年,而养育我们的父母也在悄无声息地渐行渐远。旺哥、洪瑞、国新等同学的老人已相继离他们而去,使他们成为外出独闯的游子,空落的老家渐渐淡出他们的记忆。大家忙时不扰,闲时牵挂,难时陪伴。而同学情已成为维系我们生活和家庭的重要法宝。你家有事,他家有难,无论事关老人、爱人、孩子,大家都不分彼此,自发地出工出力,尽心尽力,没有事先约定,没有规则限制。

国泰民安,使我们这一茬同学没有吃过大苦、受过大累、遇到大难,生而有幸。而我们那一届师生共同营造的齐心、淳朴的小环境,又为我们提供了健康、愉悦的坦途。愿每个年龄的我们都是恰到好处的我们,让每个小美好都在春和景明中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