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2025年03月21日
紫陵:历史厚重的覃怀古村
□董沁生
紫陵地处沁阳市西北,背靠太行、南面沁水、西傍阳洛山、东依紫金坛,因临近紫金坛下的紫陵涧而得名。北宋著名地理史志《太平寰宇记》记载:“紫陵涧,唐武德三年置紫陵县,县近涧,因以为名。”《河内县志》记载:“紫陵城,在城西北三十里,唐初置县,寻废,今为紫陵村,有紫陵涧。这里历史悠久,文化深厚,山峻水丰,物华云祥,老子炼丹紫金坛,王良飞天阳洛山,光武帝刘秀、“云台二十八将”邓禹、马武屯兵于此,西晋上清派祖师魏华存著书《黄庭经》于仙神庙,唐王李世民从此扭转乾坤。紫陵是集城、镇、村于一身,历史文化与自然风光并存的风水宝地、世外桃园。
钟灵毓秀 名人荟萃
紫陵村早在唐武德三年(620年)设县,《新唐书·地理志》记载:“唐武德三年置太行、忠义、紫陵三县……四年(621年)皆省。”时间虽短,可见其历史的重要性,当时城内修筑有县衙、城隍庙、文庙、祭坛等,后城池旧废,但历史文化遗脉清晰,文化底蕴丰富,现仍存有明时一古城堡,有城门、部分城墙。
村内有保存完好的玉皇庙、开化寺、三官庙、关帝庙、文昌阁、静应庙、真谷寺等古老建筑,足以证明紫陵的厚重历史。
玉皇庙是紫陵村的文化地标,又称“老营宫”“天爷庙”,后人为纪念东汉刘秀屯兵于此而建。此建筑为明时重建,现存有大殿面阔五间,进深一间,青砖垒砌,古朴典雅,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相传更始二年(24年),刘秀大军发起“射犬之战”,消灭十万赤眉军,后率兵沿清化西行,屯兵紫陵,一时间,紫陵旌旗招展,兵将聚集,成为刘秀运筹帷幄、决战强敌的大本营。为了号令三军,刘秀组织工匠煅造了一口大钟,高丈许,厚八寸,重万余斤,并建有钟亭,以钟为号,出征作战。相传,开封相国寺的大钟还是依此造仿,可惜钟亭已毁,只有部分遗址,大钟早已不知去向,令人惋惜。
同年冬,刘秀遣“云台二十八将”之首邓禹率兵两万,兵推西北,过紫陵,入山西,大败更始将领王匡,俘获刘均及河东太守杨宝等人,平定河东。
刘秀的另外一个将领,“云台二十八将”之十五马武,曾在紫陵安营扎寨,招募士兵,整训兵马,高峰时麾下十万余众。紫陵村旁还有一古寨旧址,当地人称为“马武寨”,又称“马武岭”“马武营”,山上原有石砌台阶、寨门、寨墙、指挥部,村内有南北校场、营房等,现大部分古迹已毁,仅留下古寨遗址及石砌台阶。
紫陵村西邻道教名山阳洛山,东汉著名隐士严光,曾隐居山中,悟道参禅,明心见性。光武帝刘秀登基并迁都洛阳后,邀其出山参政,并任命为谏议大夫。严光不肯,殁后葬于紫陵,坟丘名为“子陵”,后演变成“紫陵”,这也是紫陵村的来历之一。
紫陵村的历史故事与传说层出不穷,妇孺皆知。唐王李世民逃亡阳洛山时,弹尽粮绝、走投无路,幸遇“二仙”从村北仙人洞走出,助其脱险,指点迷津,筹集粮草,再踏征程。唐王称帝,兑现诺言,钦差尉迟敬德为“二仙”建寺造庙,以示恩德,并赐二仙奶奶为“紫虚元君”。不然,“二仙庙”的龙柱牌坊为何与众不同,呈“倒龙抱柱石”景象呢?
千峰竞秀 洞天福地
紫陵村山清谷秀,传说众多,被称为世外桃园,洞天福地。
位处村北、仙神河口的仙神庙,民间俗称二仙庙,原名魏夫人祠,唐更名仙神庙,宋徽宗时“尊儒崇道、粉饰太平”,因“祈雨应验”,亲赐“静应”,建“灵应”坊,改名为“静应庙”,庙前伫立一块“静应仙宗”纪念碑,上清派祖师魏华存在此修真悟道42年。
魏华存(252年至334年),女,字贤安,世称魏夫人,“幼而好道,静默恭谨,读老庄三传,五经百氏,无不涉览,志慕神仙”。
从仙神庙往上行,便是飞泉细流、莹碧可沐的沐涧山,清人范照藜写下《沐涧山》给予赞美:“飞泉四面水粼粼,沐涧山光雨后新。到此便生遗世想,修真谁继魏夫人。”
魏华存在沐涧山留下许多仙迹,著名的首属隐元台。据《文化沁阳》一书介绍,石台阔18米、进深9米,台上还有并列窑洞式石室两间,通阔11.5米,进深4.8米,相传魏夫人所著的《黄庭经》成书于此,全书共3024个字,书圣王羲对其评价甚高,称:“书家不写《黄庭经》,笔中岂能有神灵?”
真谷寺是紫陵村的“国字号”招牌,依悬谷山而建,始建北魏时期,初名太平寺,有“小龙门”之誉。寺庙内最引人注目的是石窟群落,三窟六龛,雕刻着菩萨、佛僧、道士、天王像以及金刚经文。其中,千佛洞窟内四壁遍刻着1251尊佛像,每尊佛像旁都有佛名,这在我国的古窟造像中独一无二。1963年,真古寺被河南省公布为第一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又被国务院命名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紫陵山川锦绣,云蒸霞蔚,景色怡人,号称神山、神谷、神涧,除了著名的仙神谷、仙神庙、真谷寺外,还有飞瀑、圣泉、鸣玉亭等自然美景,吸引了李白、韩愈、李商隐、王铎等文化名人到此游览作诗。明末清初大书法王铎,游览紫陵后,写下《紫陵野望》,被收入乾隆年间的《怀庆府志》:“忘此群生动,禽言亦觉纷。屡窥深谷色,高卧太濛云。百叶叹香路,长峰似水纹。其中能领略,鱼罟也氤氲。”
革命圣地 红色地标
紫陵人杰地灵,物产丰富,既是旅游的最佳选择,也是传承革命精神、讲好红色故事、增强党员理想信念的教育基地。村里的开化寺便是中共沁阳第一个党支部所在地,也是豫西北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的起始地。
开化寺现位于紫陵镇政府大院,创建于北齐武平二年,《怀庆府志》有记载,后多次整修。1927年春,在中共河南省委的领导下,党的地下工作者郭晓棠在紫陵一带开展活动,成立“谔声社”“读书会”,积极传播马列主义。
1929年春节,紫陵的反动头目任全伦等勾结恶霸,祸害乡邻,制造了震惊豫北的“紫陵惨案”。
1932年3月,中共河南省委委派李新民到紫陵,指导成立中共沁阳第一个党支部,郭大佛任党支部书记,任建樟任团支部书记。9月6日夜,党继新、郭大佛组织10多名青年农民,武裝奇袭区公所及民团所在地义庄,砸毁电话机,烧掉账簿公文,并在郭舜仁的接应、规劝之下,组织团丁起义。同时,成立豫晋边红军游击队。
从此,紫陵的革命烽火熊熊燃烧,直接影响到了周边村庄、县市。
紫陵的第二块红色地标是八一水库,1958年1月30日,在中共沁阳县委、沁阳县政府的领导下,组织动员全县精兵强将共计8000余人参加水库建设。在紫陵工地成立了党委会和指挥部,下设办公室及工程队,财务、宣传、卫生、治安、保卫五个股。整个工程以改造自然、艰苦奋斗为主题,高举革命旗帜,在“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紧张战斗中拉开序幕,惊天动地,开创伟业。共产党员、共青团员吃苦在前,冲锋陷阵,起到了先锋模范带动作用。经过七个多月的艰苦奋战,于1958年9月15日胜利竣工。坝长210米,高31米,宽6米,既可有效控制水灾水患,又可蓄水灌溉、发展农业。可谓功不可没,利在千秋。
八一水库旁建有纪念亭,亭内正中立五棱柱纪念碑,正面书写“根除水患,造福万年”八个大字;其他四面记载了修建八一水库的背景、过程以及彪炳青史的重要事件和人物。
纪念亭不仅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也是缅怀革命先烈、牢记光荣历史、传承红色基因的精神家园。
此外,紫陵村还建有五一渠、五四渠等配套水利工程,为全村及荒坡灌溉创造了良好条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