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2025年03月14日
修武有条运粮河(下)
□田 健
四
运粮河在江旁庄东北角,穿城西青龙大道向东,进入已经初步改造结束的城区运粮河官驿段。
运粮河东西穿修武县城而过,经七贤大道桥、宋塔南桥、竹林大道桥,穿云台大道涵洞,向东到达宁城公园,至茱萸大道西侧止。城区段总长3100米。
运粮河在修武城东南角向北而去的转弯处,正对着如今的东关村两委会办公楼。河道转过一个直角弯后,向北100多米,于东岸开靳公渠,用于小纸坊、十里铺、万箱铺等村农田灌溉。再向北100多米,即刘公桥位置,在东关村两委会办公楼大院门前。门前的村东西路,就是修武城出东门的“通京大道”。这一带,是当年东关码头最热闹的地方。
运粮河向北,从秦厂村西、刘庄村东流过,穿健康路向北偏西流去。在刘庄村与北门村十字口、城东小学西南角,过去有一座单孔木桥横跨于运粮河上。
又从北门村东、侯庄村西流过,现在这里有一片杨树林,运粮河故道隐约可见。侯庄村70岁的程白让老人说,运粮河断流是近30年的事,老河道也被人盖上了房子,现在村西还能多少看见它的影子。
又向北,经现在的白云小区东墙外,向北过环城北路、佩琪门业厂院、焦枝铁路,到中原啤酒厂东墙外。再向北100多米到东门新村东,之后开始显示河道,缓慢弯向东北而去,无水。至东约1.5公里,河道逐渐消失于南北走向的茱萸大道北段西侧。
五
跨越茱萸大道向东,是当年修武城东运粮河上“行前码头”的位置,这里有一个小煤场,也是运粮河上广德桥(民间俗称王桥)的位置所在。
运粮河在京里村西北缓慢偏向东北方向,在朱营村东南教堂南150米左右,尚显示有几十米河道。
京里村72岁的庞俊业老人说,运粮河从他们村跟朱营村中间斜着流过,向东北方向而去。那时的运粮河有八九米宽。上世纪80年代初,河堤还比较完整,后来河水小了,没用了,人们开始填河种地、盖房起土,把河堤弄没了。
向东北约2公里,运粮河在碑桥村东北蒋家坟东侧,继续向东北而去。
进入常庄村西北1公里外地界后,运粮河在此仿佛从地下钻出,显示故道四五百米,有水,很小。在此向北转弯而去,100多米后消失。
又向东转弯直去,于1公里外到达常桥村西头。此段不显示河道。
在常桥村西南角公路东侧,运粮河又开始显现,直至5公里外的获嘉县黄堤镇北马厂村东翠梧桥遗迹,皆有河形,且有来自北边不远处的大沙河闸口水。时值霜降节气,沿河农民多用此河水浇麦。
在常桥村西南,运粮河道略偏向东南,有水流淌,河道杂草丛生,两岸多植杨树。常桥村73岁的石春青老人说,上世纪60年代,运粮河的水还很大,他们兄弟四人常趁午休时间到河里洗澡。
运粮河沿常桥村南向东而去,从官司村北约1公里处经过,继续向东,进入官司桥界。此处河上有小桥一座,连接南北乡道。
在官司桥村西不远处,有上世纪90年代建于七贤镇韩庄村东的国家大型企业中州铝厂铁路专用线,自东南的获嘉县新工区而来,跨运粮河向西北而去。
官司桥的村名因当年村南的运粮河上架设的一座桥而得,桥名即村名。运粮河紧挨官司桥南流过,河道较直。但故道在村西南新河道南20多米处,且有一些弯度,是上世纪80年代还有生产队时取直的。此处有小桥一座,用于农业生产。
官司桥村通往南面官司村的出村路,跨运粮河而过。此座桥较宽,桥面与南北路官司桥村西南的运粮河相平。桥西南有一座水塔。
运粮河在官司桥村东南角突然开阔起来,河面宽度是村南的两倍,且两岸河堤突出,似为近年开挖而得。河道在此弯向东南,百米外又弯向正东,直去,复变窄。此转弯处东面有坟茔,中有两棵大柳树。
运粮河在官司桥村东,流出现修武县地界,进入获嘉县境内之学地马厂村,又名西马厂。
六
在赵马厂村西南通往付马厂之间的运粮河上,有一座修于1962年5月的双孔砖桥,青石基础,平面,桥宽约3米,桥东、西两个方向视线所及范围之内,河道相对较宽且疏朗规整,保存较好。桥北头西侧,立有村级河长公示牌,正面印着河长的姓名、责任河道的长度以及应尽的责任,背面印着一张获嘉县河道图。桥北30米处,是西马厂村两委会办公所在地。
运粮河在西马厂村东南角,穿过一条南北向的大路,继续向东。在此,沿路西修于上世纪70年代的一条排灌河,与运粮河十字交叉。其向北0.5公里处有向东流去的大沙河,河上有建于1972年的九孔河桥闸,大闸西南河堤上建有涵洞闸。
现年91岁、中马厂村年纪最长的赵全德老人,精神百倍,声音脆亮,站在西马厂村东排灌河边说,这一片总共有7个马厂,早先是个放马养鹰的地方,居住的多是“代地户”(代替别人种地,打下粮食给地主交一部分,自己留一部分),属三不管地界。北边是辉县,东边是获嘉,西边是修武,运粮河从修武过来,先入辉县界,再往东又进入获嘉界。
七
运粮河向东0.5公里进入北马厂,又叫孙马厂(孙姓占90%以上)或大马厂,全村2000多口人。河挨村南向东,河道较窄。村南有一平桥,青砖砌,双孔,桥头同样竖有村级河长公示牌。
北马厂村主大街东西长七八百米,运粮河在村东南以涵洞方式穿过二号公路(北达辉县吴村,南连获嘉县城),继续直向东去。此路较为宽阔,来往重型运输车辆不断。桥东南角竖着运粮河镇级河长公示牌,内容比前面看到的村级河长公示牌较为丰富。
又向东100多米处,有一条不足一米宽的水泥渠南北横跨运粮河而过。水泥渠东20多米处,运粮河南建有两座庙,西为火神庙,三间,为近两年新建,院落完整,门楼有牌匾;东为祖师庙,普通起脊民房,有北屋和西屋,无围墙,稍旧。
祖师庙东北角十几米外的运粮河上有一座单孔石拱桥,这就是清道光《修武县志》所记载的“修武运河十六桥”最东边的翠梧桥,又名李家桥,昔日大名鼎鼎,如今已凋弊破败。当年,从山西荫城出发贩运铁器的商人,在到达辉县吴村后会歇脚一夜,第二天向南25公里来到翠梧桥驻店,然后再向南25公里赶到新乡小冀交易。
石拱桥穹顶石全部裸露在外。据桥南树下杂草丛中立的一块长方形文物保护标志牌显示,该石拱桥高3米,桥面长13.5米,东西宽5.4米,桥面面积72.9平方米,是2012年8月23日获嘉县人民政府公布的县级文物。石拱桥北有一孔青砖砌的圆形桥洞,洞东口左上顶塌掉一大块。
翠梧桥向东0.5公里进入刘桥村界。运粮河在刘桥村地界内东西长2公里,从村北400多米处向东流,河上有两座小桥,河北百米开外是大沙河。
在村东北约0.5公里处有一水闸,闸东河水呈T形分流,向北六七十米汇入大沙河,向南三四十米折向东南,是运粮河故道。
运粮河在刘桥村段的形态是比较清晰、规整的。据66岁的村民李拥军介绍,1996年秋天的一场大水过后,此段河道进行过开挖、复堤,现在水闸往东河右侧的这段河堤就是那时筑的,并栽上了杨树。从水闸往南又向东,曲曲弯弯行进约0.5公里,运粮河向正东汇入从西南方向而来的大狮涝河,一起向东北方向流去,在1公里外与大沙河交汇,向辉县方向流去。
此处大狮涝河西为刘桥村土地,东为招民庄土地,地广村少,视野空旷。
八
通过对修武运粮河的全线考察,可以得出三个结论:
一是河道现状有隐有明。城区以西段除东俎近、大梁庄、三里屯保存较好外,其余村几乎全部被填平,没有城东段保存得完整,尤其是常桥村以东,河道连贯,形态规整,绿化配套,有人管护,值得点赞。
二是作用发挥有用有弃。城区以西由于河道阻塞,已无法正常发挥灌溉作用,至多是部分河段在汛期能分排一定量的雨水,缓解涝情。而城东段常桥村以东由于河道畅通,且有北边大沙河上的朱营闸、常桥闸和狮子营闸截水导流,所以一年四季能正常发挥灌溉功能。
三是形态形象有喜有忧。喜的是以城区段综合治理提升为标志的水榭亭台、青草绿树、小桥幽径,使得运粮河焕发青春;忧的是即使是在作用尚能正常发挥的河段,在运粮河傍村而过时,普遍存在垃圾填河、常被侵蚀的现象,如不引起重视,恐怕运粮河的命运会越来越惨,最终成为人们记忆深处的一声叹息。
沧海桑田世间事,斗转星移又一春。愿修武运粮河在世人的视野中能越来越靓丽,在历史的长卷中能越来越美好!
左上图 运粮河城区段官驿景观。 (图片由作者提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