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2025年03月14日
陈锡联率领劲旅守护焦作
□吉怀儒 吉鸿宇
开国上将陈锡联,戎马一生,能征善战,屡建功勋。他20岁任团长,30岁任纵队司令员,善打硬仗、恶仗,常能出奇制胜。抗日战争中,他率部首战阳明堡、夜袭南关镇、设伏响堂铺、鏖兵狮垴山、破袭平汉路,在关键时候发挥了关键作用。解放战争时期,他带领晋冀鲁豫野战军第3纵队(以下简称3纵)在焦作驻防,为焦作人民保驾护航。
陈锡联(1915年~1999年),原名陈锡廉,字廉甫,湖北黄安(今湖北省黄冈市红安县)人。他1929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中,陈锡联任八路军第129师385旅旅长、太行三分区司令员;解放战争中,任3纵司令员、第二野战军三兵团司令员,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立下了丰功伟绩。
一
1945年10月7日,随着解放战争形势的发展,3纵在山西省襄垣县虒亭镇成立,纵队辖第7、8、9旅和卫生部、供给部等直属队,共2万余人。陈锡联任3纵司令员,政委为彭涛,副司令员兼参谋长为曾绍山,副政委为阎红彦,政治部主任为卢仁灿;卫生部长为游德顺,政委聂寿轩;供给部长为卢洪海,政委为郑忆堂。第7旅旅长为赵兰田,政委为曾庆梭;第8旅旅长为马全忠,政委为卢南樵;第9旅旅长为郑国仲,政委为秦传厚。该纵队成立后,建立健全了纵队党委、旅党委,人员充实,兵强马壮,不仅善于山地作战,也善于平原作战,武器装备较好,战斗经验丰富,是一支战斗力很强的英雄劲旅。
1945年10月10日,蒋介石迫于形势,在重庆和毛泽东主席举行会谈,签署了会谈纪要(即《双十协定》),被迫表示支持和平建国的方针。蒋介石在和平的幌子下,一面调整新的内战部署,一面不断向我解放区蚕食进攻。在这种形势下,为应对可能出现的复杂局面,晋冀鲁豫野战军刘(伯承)邓(小平)首长根据中央军委的指示精神,命令3纵驻防焦作。
二
1945年11月下旬,3纵在陈锡联、彭涛率领下进驻焦作。纵队司令部、政治部、供给部、卫生部等机关直属队驻今中站区一带。7旅驻沁阳,8旅驻博爱,9旅驻新乡辉县。3纵驻防焦作的主要任务是:南向策应中原军区作战,东向抗击国民党军队西进;会同地方武装并支持地方政府肃清日伪残余,开展“清奸反霸”“减租减息”运动,建立民主政权;作为新乡、焦作和平调处小组中共军事代表的后盾;扩充兵员,强化部队战斗力。
扫除博爱土顽残余。为了帮助地方政府发动群众,顺利开展“减租减息”“清奸反霸”运动,巩固扩大解放区,陈锡联指示3纵9旅于1945年12月初扫除了博爱大辛庄的土顽残余势力。之前,该据点的土顽势力与国民党、日本人狼狈为奸,残害人民,抗战胜利后还与焦作一带的日伪残余势力相互勾结。他们欺压百姓,刁难政府,兴风作浪,为所欲为,破坏“减租减息”“清奸反霸”运动的开展。大辛庄土顽势力的覆灭,威慑了焦作地区的其他日伪残余势力,保证了地方各项运动的开展和地方民主政府的顺利建立。
参加收复修武县城。3纵驻防焦作期间,有力地支援了修武地区的反内战斗争。1945年11月2日,国民党军队在平汉战役中遭到惨败,回师固守新乡后,贼心不死,沿道清铁路西进。1945年11月5日,敌85军又一次侵占了修武、武陟等地。修武县委、县政府退至待王、马界一线。因为3纵驻防焦作地区,迫使敌军不敢贸然西进。但敌人的不时偷袭,也给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很大损失。1945年12月7日,敌85军第5纵队600余人沿道清线窜至待王附近,修武独立团等部奋起反击,激战两个小时,敌无功而退,但沿途不少群众被抓走充当壮丁。
1946年1月11日,为打击敌人解放修武县城,太行四分区第45团在辉县吴村击溃国民党河南省第四专员公署保安团岳德功部的进犯后,于12日又配合太行四分区43团出击修武县城东南2公里的大纸坊村,以孤立县城之敌。大纸坊村守敌是国民党第49旅的一个团部,有2个营和1个装甲连。战斗从当天22时起激战到次日8时,敌援兵从新乡赶来,45团顽强阻击了一天,撤出战斗,43团也在当天20时撤出战斗。此次战斗,毙敌营长1名,歼敌1个排零1个班,缴获野炮1门、坦克2辆、轻机枪2挺、步枪40余支。太行四分区这两个团也付出了血的代价。
恰在此时,陈锡联带领3纵主力赶到,重整旗鼓,攻夺修武县城。陈锡联和太行四分区司令员黄新友指挥3纵7旅两个团和四分区第43团、45团以及修武独立团再度攻城,决心在天亮之前攻克修武城。指战员们冲锋陷阵,英勇战斗,战斗至22时许,上级来电指示:“《停战协定》自午夜12时生效。”此时,八路军指战员已登上城墙,修武县城唾手可得。但为执行《停战协定》,部队还是撤了下来。在撤离过程中,八路军却遭到背信弃义的国民党军队的袭击,区委书记孔令其等3人被捕,其中2人牺牲。
部队撤下来后,按《停战协定》中“双方军队在1月13日午夜就各自位置上停止军事行动”的要求,八路军撤至张弓铺村一带驻防,充分表现了中国共产党为实现和平民主的诚意。但国民党反动派并没有遵守政协协商会议的决定和停战令,他们仍继续调兵遣将,抢占战略要地,准备向解放区进攻。
马不停蹄克孟县。孟县自1945年9月4日第一次解放后,成为八路军控制的解放区。但1946年1月14日晨,国民党驻洛阳90军53师和22纵队(国民党孟县县长张伯华部)在蒋介石密令指使下,破坏《停战协定》,由孟津铁谢渡黄河北犯,侵占白坡、冶戍等地,并以此为据点向东西和北向扩展,占据黄河沿岸及岭区60个村镇。15日侵占孟县城,16日北犯之敌有5000余人,杀害我抗日军民及家属多人,引起孟县人民的极大愤慨。16日,陈锡联派出3纵7旅李德生团(3纵7旅19团)急速西进,自修武县大纸坊村马不停蹄赶往孟县城下集结歼敌。19日,李德生团在太行太岳部队和孟县独立营的配合下,一举攻克孟县城,全歼国民党军1个营,毙伤敌150余人,俘获22纵队400余人,缴获迫击炮2门、轻重机枪35挺、步枪300余支。此战之后,国民党军再未敢妄动。
军事调处不让步。1946年1月底至7月上旬,北平军事调处执行部第十小组在焦作、新乡调停国共双方有关停止军事冲突、恢复交通等问题。陈锡联派出3纵7旅旅长赵兰田和太行四分区司令员黄新友随执行小组中共代表黄镇等,在焦作、新乡进行调查谈判,确保了我方在谈判中的地位和主动权。
服务地方作贡献。3纵驻焦作期间,陈锡联、彭涛等人经常给沁阳和焦作的干部与骨干讲政治时事、讲解放战争形势的发展,启发人民群众的政治觉悟,并派出大批指战员深入农村和各单位,支持地方政府开展工作。焦作各地群众纷纷送亲人参军,前后为3纵扩军数千人。
1946年6月,蒋介石撕毁《双十协定》,以围攻中原解放区为起点的全面内战爆发了。陈锡联率领部队于7月上旬离开焦作,投入解放战争的新战场。
三
新中国成立后,陈锡联历任重庆市委书记、解放军炮兵首任司令员、沈阳军区司令员、中共中央东北局书记处书记、北京军区司令员、中央军委常委(主持军委日常工作)、国务院副总理等职。
陈锡联任炮兵司令员时,炮兵部队得到大规模发展,武器装备得到迅速提升,其领导创办了炮兵院校,兼任炮兵学院院长,使我军预备炮兵和队属炮兵达到队伍壮大、编程合理、配套齐全、训练正规的要求,在抗美援朝和炮击金门作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参与了我国第一个综合导弹试验靶场(即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的勘察定点工作,得到毛泽东主席和中央军委的肯定。他任沈阳军区司令员时,培养出共产主义战士——雷锋,成为全国人民学习的楷模,引领了时代新风尚。
1955年,陈锡联被授予上将军衔,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陈锡联获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陈锡联还是第一、二、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中共七大代表,第八届中央候补委员、中央委员(1968年递补),第九、十、十一届中央政治局委员,第十二、十三届中顾委常委。
左上图 开国上将陈锡联。
(图片由作者提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