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2025年02月14日
“神笔”王铎的河内情结
□ 董沁生
王铎,字觉斯,号石樵等,生于河南洛阳孟津双槐里,明末清初的著名书画家,被誉为“神笔”,有“南董(其昌)北王(铎)”之称。1641年春夏之交,王铎回乡服丧,因避战乱,北渡黄河,居住在怀庆府河内县(今沁阳)东湖草堂“涵晖阁”,创作了《怀庆府河内县修城碑记》《创柏香善建城碑铭》等名篇佳作。南明弘光元年(1645年),清军攻陷扬州,弘光帝逃往芜湖,留东阁大学士王铎镇守江宁(今南京),没料想,他同礼部尚书钱谦益等文武诸臣献城降清,被《清史·列传》列入《贰臣传》。
孟津渡口出神童
孟津,黄河岸边古老的渡口,王铎就出生在名不见经传的双槐里村。祖父王作,终生未仕;父亲王本仁,以农耕、教书为业。由于家境贫困,王母变卖嫁妆作以周济,用王铎自己的话说:“余少年贫,衣食为艰,鲜有掖者。”
苦难是人生最好的教科书,年少的王铎,好学有智,发奋图强,苦练书法,12岁便开始临摹王羲之的《圣教序》帖。14岁求学读书,由于写得一手好字,常为乡亲书写契约、书信、对联、请柬等。传说,每当夜深人静回家晚时,常有两盏红灯笼在他前方引路,这就是当地有名的传说“神打灯”,意为神灵引路。18岁,王铎远赴山西蒲州(今山西永济)河东书院求学。河东书院由巡盐御史张士隆创办,占地30余亩,另有学田40余亩,书院以“修德为先”,筑山理水,环境优美,有先门、仪门、讲经堂、退思堂、四教亭等,王铎在此求学修身十余年。蒲州古城有鹳雀楼,就是王之涣笔下的《登鹳雀楼》,由于古楼年久失修,再无鹳雀栖憇。一日,能写会画、才华横溢的王铎来到鹳雀楼,为横梁上脱落的鹳雀图补画,谁知,刚一完工,一只栩栩如生的鹳雀便展翅而飞,还引得无数鹳雀围楼而栖。这件神乎其神的事,被传得沸沸扬扬,蒲州地方官得知后专门设酒席宴请王铎和河东书院的老师。
学而优则仕。王铎29岁中乡试,31岁中进士,后入翰林院为庶吉士,由此步步高升、扶摇直上,历任太子左谕德、太子右庶子、太子詹事、南京礼部尚书等职。
为官期间,王铎仍然挥毫泼墨,其作品张弛有度,铁画银钩,大气磅礴,惟妙惟肖,艺术造诣登峰造极,无人能比,而且得到了明崇祯皇帝的赏识。一次,崇祯皇帝让王铎书写一幅“天下太平”的匾额,在横幅书写即将完成时,众人发现“太”字少了一笔,成了“大”。此时,只见王铎气定神闲,胸有成竹,掷出神笔,结果不偏不倚,准确无误,笔头恰好落在“大”字下面,刚劲有力,出神入化,正巧补上一“点”,作品立马满纸生烟,如神降临。在场官员无不拍手称赞,誉其为明朝书法第一人。清代学者倪灿赞称其:“一日临帖,一日应请索,以此相间,终身不易。”
崇祯皇帝为了奖励王铎在书画方面的成就,多次赐给其纸墨笔砚、布匹绢缎、金银古玩等。文武官员也争先恐后将王铎的书画作品作为赠送亲友的首选,朝廷还将其书画作品赠送给国外使节,其中日本人最为尊崇,称之“后王(铎)胜先王(羲之)”。
河内东湖留英名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王铎在书画艺术上名满四海,成就裴然,但家庭却屡遭不幸,其两个女儿、两个儿子、妹妹、妻子先后去世。明崇祯十四年(1641年),可以说是王铎一生的多舛之秋,悲痛之年。这一年,王铎的父母相继病故,他只好脱下官服,回乡服丧。然而,李自成率领的农民起义军攻破洛阳,逼近孟津。无奈之下,王铎率家人北渡黄河,来到怀庆府河内县避难。在河内,他得到了驻怀庆府的河北道兵备副使张抱一、怀庆府知府程之鹏、河内县知县王汉,以及当地士绅杨嗣修、杨之璋、杨之玠等人的热情接待,众人慷慨解囊,在风景秀丽的东湖岸边为其筑起了一座占地一亩有余的宅院,王铎将其命名为“涵晖阁”。对此,王铎感恩戴德,随作《怀州行》:“一亩之宫苔色侵,椒树芽萌未成荫。王痴其间僦一屋,天地容我令悲吟。”
居河内东湖期间,王铎结识了不少王公贵族和社会名流,并留下了大量流芳百世的墨宝。
朱翊钛,怀庆府河内人,朱载堉次子,与王铎是多年朋友,其曾邀王铎于明天启四年为朱载堉撰写《郑端清世子赐葬神道碑》。
朱由崧,北直隶顺天府大兴县(今北京)人,福忠王朱常洵之子,明神宗朱翊钧之孙,其后来成为南明弘光帝。当时,他正在河内避难,王铎不仅结识,还保护了朱由崧,为日后升迁奠定了基础。
张抱一,大名府长垣(今新乡长垣)人,祖上山西洪洞,河北道长官,常驻怀庆府。王铎认为自己祖上来自洪洞,大有一见如故、相见恨晚之情,自谦“洪洞同邑弟”。期间,王铎为张抱一作《赠张抱一行书诗卷》《赠张抱一草书诗诗卷》等。
王汉,字子房,山东掖县(今山东莱州)人,河内县知县,王铎赠其主要作品有《何言》《幽积》《赠子房公草书卷》等,这些作品既展现了王铎的艺术成就,也有王铎对生活的感悟。
杨嗣修,怀庆府河内县柏香镇人,字幼淑,号景欧,进士出身,官至督察院右佥都御史,宁夏巡抚,受人不实弹劾,回乡后创修义学“延香馆”,捐银维护怀庆府古城、修建柏香镇“善建城”,百姓感恩其德,尊称“杨都堂”。王铎与杨嗣修属于忘年交,与杨嗣修的儿子杨挺生是好朋友,王铎为杨嗣修办校建城、造福乡邻的义举所感动,撰写《杨公景欧生祠碑》《创柏香善建城碑铭》。杨挺生为了便于练习书法,遂把王铎的书法条屏、书简、诗词等刊刻于石,分别镶嵌在“延香馆”东西16间学舍内的墙壁上,是为《延香馆碑帖》。后“延香馆”废,重建柏香学校时,该帖一度曾被集中于新校教室内壁。1985年,沁阳市博物馆正式成立,《延香馆碑帖》便移入馆内石苑,成为“镇馆之宝”。
王铎滞留怀庆府不足两年,除了留下了大量书法作品外,还创作了《东湖漫兴》《旅怀诗作》等名篇佳作,并赢得了“王侯笔力能扛鼎,五百年来无此君”的美名。
江宁留守成贰臣
1644年4月25日,李自成率领农民起义军攻占北京,崇祯帝自缢身亡,福王朱由崧在江宁继位。王铎昔日曾对朱由崧有救助之恩,因此被任命为东阁大学士。再回朝堂,王铎还是赤胆忠心,忠贞刚直,想助弘光皇帝一肩之力,经常为国事“食不下咽,寝不安枕”。但是,南明三面受敌,仅一个“真假太子”就闹得朝野内外不得安宁。
弘光元年(1645年),也是清顺治二年,南明江山风雨飘摇。当年农历正月,清兵破潼关,攻陷大顺都城长安,李自成被迫退出关中。
农历四月底,清兵进攻南明,诸多防线土崩瓦解。东阁大学士兼兵部尚书史可法率领扬州军民部署诸镇,奋勇抗清,拒降遇害。守城失败后,清军对扬州血腥屠戮,持续十日。消息传到江宁,弘光帝惊慌失措。
农历五月初十,弘光帝命王铎留守江宁,而自己却率亲信仓促逃离。皇帝逃跑,皇宫上下便乱成一团,整个江宁城人心惶惶。“帝既出,宫门大开。内外鼎沸,宫女杂走。百姓乱拥入宫,抢掠御用物件,遗落满街。内库银绢、米黄、物玩、弓刀之属,皆被劫罄尽。文武百官一时隐匿,洗去寓所封示。男女出城者如蚁”。
农历五月十五,天昏地暗,风大雨急,早以剃发想表忠心的忻城伯赵之龙以及礼部尚书钱谦益、东阁大学士王铎等文武大臣,彻底忘记了南明皇帝所托、百姓所望,以及自己应担的历史责任,在玄武门匍匐于地,瑟瑟垂首,跪迎清军入城。当地百姓怒斥:“铎为市民所执,訾其误国,众手交加,须发立尽。”
孟子有曰:“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义比命重,王铎在国家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作出错误的选择。此后,王铎被授于礼部尚书、弘文院学士、太子少保等职。虽然保住了官位,但苦不得志,郁郁而终,还被后来乾隆年间的《清史·列传》列入《贰臣传》,成为一生当中永远无法挽回的最大“败笔”。
清顺治九年(1652年),王铎居于乡里,病重,农历三月十八去世。
王铎留世书法作品主要有《拟山园帖》《琅华馆帖》等,绘画作品有《雪景竹石图》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