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2025年02月14日
爱听市井吆喝声
□ 王保利
声音,是一个人淋漓尽致情感的表达,传递出蕴含丰富的信息。赋予韵味的叫卖吆喝声,在街头巷尾平平仄仄地响起,弥漫着中国民俗文化极具烟火气的场景与记忆。
一
叫卖的声音,指吆喝着招揽买主。它是从古代开始一直流传的小贩招揽生意、吸引顾客的一种方式。吆喝的主要原因是为了吸引顾客的注意力、传达商品信息、增强购买欲望,并提高销售额和商家知名度。吆喝作为一种营销手段,在商品销售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儿时,街上没几家像样的商店,商贩推销商品的营生,大多是在推车挑担沿街叫卖声中完成的。
彼时,叫卖吆喝声此起彼伏,它是涌动在大街小巷的潮流,让不甚富裕的生活充盈着烟火气息。现在想想,若那个年代没有各行各业的叫卖声,生活压抑无趣不说,最起码缺乏生机和活力。于是,不管来了剃头的、剪衣服的,还是收破烂、磨剪子的,都会围上一圈人,在亲亲热热、喧喧闹闹中进行交易。
除了家庭妇女隔一段时间会冒出啥啥(指某种小贩)还不来的埋怨声外,惦记叫卖声的就是我们这些在家光屁股玩耍的小孩了。我们想着“咸虾咸虾,5分钱一把”的叫卖声,那位卖虾的老头,挎着小竹篮,里面存放鲜红诱人的咸虾,引得人涎水翻滚。我们想着“花米桃,一分钱俩”的叫卖声,那个腰缠布条、手摇拨浪鼓的老汉,还没来到排房,就引得小孩们寻着声音跑过去,眼睛瞪得比一个个乒乓球大小的花米桃还大。
在叫卖声中,小磨香油香喷喷地飘逸出来,香味扑鼻,让人忍不住深吸一口不想松气。在叫卖声中,软糯糯豆腐的豆香,浓郁而不腻,仿佛能嗅到黄豆在阳光下晾晒的温暖气息,醇厚而回味悠长。在叫卖声中,来一碗冰爽的凉粉,清甜味美,透心凉意,驱散酷暑,享受清凉。
也有不用叫卖的吆喝,它会用独特的方式呼唤你、告知你。“嘭”的一声震天响,你就知道崩爆米花的来了。好奇的小孩子们围着观看,待起爆时,都会迅速捂起耳朵,接着是一声好似雷神发怒的巨响,那些玉米粒争相炫耀地开出了一朵朵白花。装在茶缸里慢慢品尝,期盼的是“嘭”的一声念想。
记得最清楚的是邻居家的老奶奶,夏天推着木箱小车,沿街叫卖:“冰糕,冰糕,3分一个。”那声音里,包含夏日的凉爽,不仅让人记得冰糕的滋味,还记得那回味悠长的声音,它萦回在孩子们心中,伴其成长。
长长的叫卖吆喝尾音,将空气震荡得也起了臆想,它们不想让这声音渐渐消匿在小巷尽头,因为里面充盈着酽酽的味道。
二
叫卖声,历史久远,在历朝历代别有一番韵致。
中国古代,行商坐贩们为了促销,借助与众不同的宣传方式,诉诸听觉的市声,随即纷纷登场了。
叫卖吆喝声最早起源于先秦时期。早在《韩非子·难势》中就有关于叫卖的记载,描述了一名商贩售卖矛与盾的吆喝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吾矛之利,于物莫不陷也。”此外,屈原在《楚辞·天问》中也有“师望在肆,鼓刀扬声”的描述,形容卖肉时一边以刀拍打肉案,一边扬声吆喝。
在秦汉时期,叫卖广告的形式多种多样,包括叫卖广告、唱卖广告、响器广告等,其中口头叫卖是最早出现的广告形式。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生活中许多器物,如锅、碗、瓢、盆等也被运用到市声广告中。到了宋代,商品经济发达,行业种类多,店铺数量大,叫卖声十分有特点,商家常常运用名人诗词为自己的叫卖声增添色彩,吸引顾客。在元代,叫卖声更成一景,深受南戏和元杂剧的影响,叫卖词中常常运用连绵词,听起来极具韵味。
除了通过敲击拨浪鼓、铜锣或铃铛等器具来发出响亮的声音外,小贩们会使用唱腔来叫卖,吆喝的声音如同唱歌,这种方式不仅吸引了顾客的注意,还增加了购买的趣味性。叫卖声中包含的小曲元素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戏曲的发展,有些叫卖声甚至逐渐成为地方戏曲的一部分。
在《清明上河图》的繁华画卷里,商贩的叫卖声连绵不绝,宛如一曲生动的市井交响乐。“热腾腾的包子嘞,皮薄馅大,香飘四溢……”一位小吃摊贩的吆喝声,穿透喧嚣,引得行人纷纷驻足。那声音里,藏着生活的烟火气,也映着宋代古城的繁华与生机。
这时,一阵古诗吟诵随风飘来:“市井繁华梦未休,叫卖声声唤春愁。”这诗句与叫卖声交织,犹如为这幅画卷添上一抹淡淡的乡愁。在清明时节,古城的每一个角落,都充满了生活的韵味与历史的沉淀,让人沉醉其中,流连忘返。
“娇云溶漾作春晴,绣毂清风出凤城。帘底红妆方笑语,通衢争听卖花声。”这是宋徽宗《宫词》里的句子,用以记叙开封城的叫卖声。宋人管这些叫卖声叫“吟叫百端”。《事物纪原》中说:“(宋代)京师凡卖一物,必有声韵,其吟哦俱不同。”经过一个多世纪的演进,宋代商贾们已将吟叫百端升华成一种艺术化的声音广告。
行商坐贩们五花八门的吆喝声,常给人以凄切悲苦的感觉。宋代诗人范成大曾作诗道:“啼号升斗抵千金,冻雀饥鸦共一音。劳汝以生令至此,悠悠大块果何心。”诗中把叫卖之声称为啼号,说它是与冻雀饥鸦一样,并指出求售之声甚苦,只能辛劳地工作。
陆游的“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这是南宋深巷叫卖杏花的伞下风情。老舍写国难家仇:“那最常听到的电车铃声,与小贩的呼声,今天都一律停止。北平是在悲泣!”陆文夫记忆里,旧时“阿要大白米唉”“阿要白兰花啊”的姑苏吆喝,是与苦难并行的市井浪漫。
中国百姓生的抗争、美的念想,在这一声声低吟浅唱里代代延续。
三
晨光初破,一抹温暖的阳光洒落,山阳城从沉寂中渐渐苏醒。这时,一阵悠扬而又略带沧桑的叫卖声慢慢响起:收铜收铝、谁卖废报纸、收旧家电的来了……
一声声叫卖吆喝,不仅是山阳记忆的回响,也是快节奏现代生活中一抹难得的慢时光。
夕阳坠落,每天漫步在群英河畔,听着商贩各具特色的吆喝声,热闹的市井气息顿时扑面而来。卖水果、卖蔬菜的吆喝声此起彼伏、抑扬顿挫——声音高低不同,男女有别,有的清脆,有的婉转;有的高亢,含着产品的质感;有的低吟,蕴着商品的特色。
“糖葫芦嘞,又大又甜的糖葫芦。”一声充满磁性与韵味的叫卖声,如同夕阳下的风铃,清脆悦耳。玻璃柜中的糖葫芦闪耀着诱人的光泽,山楂、草莓、橘子、葡萄等饱满圆润,仿佛蕴含着童年的欢笑与甜蜜。
“卖豆腐,新鲜的老豆腐。”人们品尝到的,不仅仅是豆腐的醇香,更是那分难以割舍的温暖与情怀。
“博爱老姜,可囊气。”一位年过七旬的老哥,用接地气的方言吆喝着,一种亲切感温馨入怀,为这寒冷的冬夜增添了几分暖意。“尝一尝啊,尝一尝。”喇叭里儿童稚嫩的声音,透着天真无邪,想必摊柜里的食品也清新可人。
不能不提焦作的叫卖吆喝声。山阳大地最著名的是“老+叠字”的叫卖声,如“老甜甜”“老嫩嫩”“老水水”“老焦焦”“老酥酥”等,这些叫卖声因其独特的魅力和亲切感而广受欢迎。不仅在焦作街头小商小贩中广泛使用,还通过社交媒体传播引起了外地游客和网友的关注和喜爱。闻听到古朴的怀川方言,似乐声入耳,焦酥入心,谁都会不由得停下脚步,吞咽舌津。
无论是在童年的村庄街巷,还是长大后的社区楼房,由远及近的叫卖声,抚慰着匮乏年代里百姓人家艰辛苦涩的日子,丰富着饭桌上的口味和孩子们的味蕾,成为焦作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内容之一。有些声音还在,有些声音却已随时间远去,只留下脑海中的记忆越来越清晰……
如今,尽管有许多喇叭高扬的叫卖声,可“磨剪子来,戗菜刀——”这样的声音穿越时代,历久弥新,今日的小区里仍能不时听见。
挑担推车叫卖声,凉粉豆腐热腾腾。寒风阵阵声渐远,晨色依稀天正明。正如吴炜华教授所言:“叫卖声,见证着文明迭代、城乡变迁,书写和记述了中华民族朴素、积极、充满生命力的生活哲学。”是啊,我们与其说在想念商品,不如说想念那令人回味的叫卖吆喝声。
一声叫卖,一声吆喝,不仅卖得是一种营生,还是一种服务,更是一种悠久的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