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2025年02月07日
儿时记忆里的年味儿
□刘松梅
春节出门玩耍,看见路边整齐划一地挂着崭新的灯笼,像两队挎着腰鼓的小姑娘,花枝招展地向我们走来。公园里、广场上,到处温馨祥和,热闹非凡,充满了时代气息。
记得孩提时代,特别期盼过年,进入农历腊月的第一个节日就是腊八节。我们端着粥碗,唱着“小孩儿小孩儿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边喝粥边扳着指头计算春节到来的日子。那种期盼,无法用语言表达。其实,腊八饭说起来就是杂粮做的粥,但不知为什么,吃起来总感觉比平时的杂粮粥味道厚重、香甜,也许是因为有浓浓的年味儿在里边。
吃过腊八粥就盼着祭灶,也就是祭祀灶王的日子。传说灶王在玉皇大帝敕封他为灶王之前,并不是什么好人,口碑很差。因为怕他上天庭在玉皇大帝面前胡说八道,给民间带来灾难,就用黏性很强的灶糖粘住他的嘴巴。因此,民间流传“二十三,糖瓜粘”的歌谣。虽然他不受待见,但百姓还是希望他能够“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所以临走前还要给他备些火烧当干粮,给他骑的马匹备上草料。就这样,农历腊月二十三打烧饼的习俗流传了下来,每年祭灶这天,大街小巷都是芝麻烧饼的焦香味儿。我们那时就盼着大人祭完灶,享受那香喷喷的大烧饼。
过了农历腊月二十三,年味儿更浓了,似乎每一天都与过年有关。“二十四大扫除,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割块肉,二十七杀公鸡,二十八剪窗花,二十九去打酒……”女孩子最喜欢的就是剪窗花。民间有许多剪窗花能手,能剪出许许多多寓意吉祥的窗花,我姐姐便是其中之一。姐姐心灵手巧,剪出的花样最多,蝴蝶、喜鹊、大鲤鱼、双喜字等。特别是那个红鲤鱼,一片片的鳞片错落有致、活灵活现,寓意喜庆有“鱼”。姐姐一点儿也不保守,毫无保留地把自己的剪纸手艺教给村里的女伴们。每年春节前,我家真是被踏破了门槛。邻村几个和姐姐相熟的女孩子专门跑到我家学剪窗花,姐姐耐心地手把手教她们,屋子里时不时传出银铃般的笑声。
大年三十上午贴对联,大人小孩齐动手。贴完对联焕然一新,一派喜气洋洋景象。大年三十下午算是万事俱备,只差包饺子了。大多数女孩子都在家跟着大人学包饺子,男孩子则大大咧咧地在空旷的地方摔小炮、点烟花。到了傍晚,空气里弥漫着淡淡的烟花、爆竹的气味,和香浓的饺子味儿混在一起,酿成那个时代特有的年味儿。
如今,环境优美了,年味儿也融入了时代元素,浓淡相宜,那些传统的习俗只能留在记忆中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