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2025年02月07日
王惠:
戏比天大声动梨园
□郝 军
刘大哥讲话理太偏,谁说女子享清闲……”1月28日晚,正值除夕,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2025年春节联欢晚会上,常香玉得意弟子王惠一段豫剧《花木兰》经典唱段,惊艳四座,不仅为春晚增添了别样风采,更展现了中华戏曲和河南文化的独特魅力。
王惠何许人也?可能还有许多人不知道,今年61岁的王惠是我市孟州人。
一
“花木兰的形象家喻户晓,豫剧《花木兰》是常香玉最具代表性的剧目之一,充分体现了常派豫剧的特色。时至今日,该剧目依然风靡大江南北。”谈到能够亮相今年央视春晚节目《声动梨园》的经历,一向低调的王惠直到现在心情还没有平静下来。
王惠说,自2024年12月接到央视春晚邀约后,她和团队就根据导演组的要求,不间断地进行酝酿、改进、提高。特别是在集中封闭排练的40多天里,她经常是团队里起得最早、睡得最晚的那个人,反复与大家沟通、协调、商量,不断提升,力求精益求精、尽善尽美,以期以最佳状态出现在观众面前。“说句心里话,我真诚地希望舞台上的演绎能展现一代巾帼英雄的风流倜傥,让更多观众领略到豫剧之美。”她说。
《声动梨园》涵盖京剧、豫剧、湘剧、昆曲四大剧种,结合极具科技感的舞台,打造戏曲群像,实现传统与现代的和谐交融。在“欢乐吉祥,喜气洋洋”的总基调中,穿插不同剧种的经典唱段,名家和新秀齐亮相,寓意着戏曲艺术生生不息。
舞台上,王惠是唱念做打俱佳的豫剧演员;舞台下,她是河南艺术职业学院的教授。王惠在《声动梨园》节目中的精彩亮相,不仅彰显了她在戏曲专业领域的卓越实力与深厚底蕴,更在全国舞台上展现了传统文化的艺术魅力。这一精彩表现不仅是对传统戏曲的充分肯定,也为推动戏曲艺术的传承与创新注入了新的活力。
“央视春晚承载了中国人的家国情怀,是文化艺术荟萃的平台。作为一名戏曲工作者,能够通过央视春晚这个平台让更多观众感受戏曲、欣赏戏曲、爱上戏曲,让我倍感荣幸。”王惠说。
二
1963年7月,王惠出生于孟州市谷旦镇张营村的一个普通家庭,她是在郑州长大的。13岁时,她开始学习戏曲,1981年从河南省戏曲学校毕业,在该校实验剧团当了一名普通演员。1983年,她被调入河南省豫剧一团,1986年拜人民艺术家常香玉为师。常香玉的“戏比天大”的教诲和“真听、真看、真想、真感、真说”十字箴言,让王惠受益匪浅。
王惠作为豫剧常派艺术创始人常香玉的高足,在艺术表演上非常注重传承和发展常派艺术。王惠在她主演的《五世请缨》中,把常派豫西调的大开大合、磅礴的气势表现得淋漓尽致,音高而不噪,气稳而质坚,具有很强的穿透力,很好地体现了常派艺术特色。同时,王惠在唱腔上也传承了常派吐字清晰、字正腔圆的特点,每一个字都是大腔大嗓的中原话,语音清晰,让人一听就懂。
王惠是国家一级演员,年轻时在豫剧行当中主攻青衣、旦角,随着年龄的增长又以饰演老旦为长。她凭借高亢、明亮、浑厚、大气的唱音,宽阔雄浑、丰厚圆润的气韵,成功塑造了戏曲中诸多令人难忘的女性形象,其精彩演唱让观众难以忘怀。豫剧《五世请缨》是王惠的代表作之一,这出戏中的“宴席”一折,她唱得委婉、细腻、圆润、通透,让人体会到了一家人庆寿的喜庆,感受到了百岁老人不服老的精神。还有“出征”一段,她饰演的佘老太君,通过声腔旋律的起伏跌宕,唱出了百岁老人的豪气、一众女将的英气。“一家人欢天喜地把我来请”的情调委婉、细腻绵长的柔情,把豫西调的大气、奔放展现得淋漓尽致。一句“先王爷封我是个长寿星”把剧情推向了高潮,字正腔圆的唱腔倾倒了剧场的所有人,一时间掌声经久不息。许多老戏迷看了王惠的戏后,说她是一位很难得的歌唱型演员,能够把高亢和委婉有机结合起来,高音唱华彩,中低音运用自如,实在难得。
还有许多戏迷对王惠在《义烈风》中饰演的童玉姗一角记忆犹新。在“吐真”一场戏中,当善良的童玉姗终于弄明白眼前的所谓丈夫是个杀人不眨眼的恶魔时,此刻的6句重叠句子,字字如炸雷,声声如裂帛,尽情诅咒了人世间的善恶颠倒,抒发了童玉姗的哀哀苦情。再如在《都市风铃声》中饰演的郑荣,一段“我多想”的吟唱式旋律,展示了王惠控制声音的高超能力,似娓娓道来、似缓缓倾诉,轻声慢语的“反复”,把忙碌于商海的女强人在孩子面前的一分自责、一片柔情抒发得动人心弦,催人泪下。
正是王惠孜孜不倦地对戏曲艺术的至高追求,才造就了她不菲的成就。近年来,她主演了《五世请缨》《义烈女》《大祭桩》《常香玉》《都市风铃声》《魏敬夫人》《千古英风》等代表剧目,担任了河南省政协常委、河南省戏剧家协会副主席、河南省豫剧院副院长、河南省豫剧一团团长、河南艺术职业学院教授等职务;先后获得了“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三八红旗手”称号以及首届中国豫剧艺术节优秀表演奖,第三届中国豫剧优秀表演奖第一名,文化部第7届、第12届文华表演奖,第23届中国戏剧梅花奖,“香玉杯”艺术奖,文化部艺术司“金三角”三省交流演出优秀表演奖第一名,蝉联第五届、六届、七届河南省戏剧大赛一等奖等;2001年在郑州举办了王惠豫剧交响音乐演唱会,2013年在北京人民大会堂进行了豫剧专场汇报演出;曾被中宣部授予“四个一批”优秀人才称号,其作品荣获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被文化部命名为优秀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三
“只要您想听,我就唱它100年。”2013年8月16日下午,王惠带领省豫剧一团成员到灵宝市“送戏下乡”演出。当地及附近县市的三四千名百姓听说后,早早就来到演出现场。场地有限,许多前排观众被安排席地而坐,但大家的兴趣不减。
为了不辜负观众的期望,尽管当时王惠正患重感冒,浑身上下酸困,但她还是打起精神来,对要演出的节目进行了精心编排,除压轴戏大型古装悲剧《清风亭》和现代农村剧《黑娃还妻》外,她还特意安排折子戏、戏曲选段、变脸、板胡独奏等,以满足不同层次观众的审美需求。
传统剧目《清风亭》讲述的是一个朴实感人的悲剧故事,王惠和演员们细腻到位的表演,让观众感慨不已;在《黑娃还妻》剧目中,李大脚被她演绎得活灵活现,让观众忍俊不禁。观众张大妈说:“过去只是在电视上看过省剧团的演出,今天俺在家门口看到这些名角的表演,实在是太过瘾了!”为了回报观众,王惠安排省豫剧一团演员们在灵宝市体育馆广场演出两天后,又专门到灵宝市阳平镇等进行了为期5天的演出。
2004年6月1日,常香玉逝世,这给王惠带来了莫大的悲痛,她最终病倒了。但她坚持要拔掉输液管子,去为恩师守灵。一年后,排练豫剧《常香玉》,由她扮演自己的恩师。第一次排练是在郑州市北郊的一个空闲地方进行的,她走上了一个特殊的舞台。这一刻,她感到自己就是常香玉,自己融入了恩师的灵魂,一个柔弱的女声细细地传来——“花木兰我羞答答,施礼拜上……”发自肺腑的唱腔十分深沉浑厚,将一个走过81年坎坷人生路,经历了无数次磨难,依然认定“戏比天大”的伟大演员的精神诠释得十分到位。
谈起这次不寻常的角色塑造,王惠依然忐忑。尽管她已拥有“文华奖”“香玉杯”,尽管她享受着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塑造了那么多舞台角色,但这次她感到了从未有过的压力。王惠说,作为弟子,如何将恩师的形象塑造得更丰满,不愧对恩师,对得起观众,这无形的压力让她这半年多来一直寝食难安。她说,她所能做的就是倾尽全力。“每一次排演,我都有新的感觉;每一次走上舞台,我都觉得自己离老师又近了一步。”王惠说。
王惠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这句话用在戏剧表演上是再恰当不过了。戏剧表演要求演员在唱腔、身段、表演艺术等方面都力求完美。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演员们每天上午雷打不动要练功两三个小时,即便是长途跋涉外出时也不例外。”每到一地,车马刚安排停顿,在王惠的带领下,演员们或耍枪舞刀,或两两对打,一招一式,扎实认真,师傅悉心地教,弟子全身心地学。有两位练刀枪的演员动作表演不规范、不到位,王惠和指导教师就在边上不时指点:“用枪就要快、狠、准。”她一边说着,一边示范,招招尽显深厚功底。
王惠继承常香玉的遗志,把戏曲看成比天还大,在工作、生活中始终恪守其道。王惠深感职责在肩,坦言今后将带领更多年轻戏曲演员沿着这条路一直走下去。
左图 王惠在表演中。 (图片由郝军提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