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2025年01月21日
工业遗址“复活了”
——《陶三·记忆展》走笔
本报记者 李晓军
“夏天,车间里很热,伴随着震耳欲聋的滚压机声响,男职工都光着膀子在流水线上工作……”
1月18日,《陶三·记忆展》展厅内,络绎不绝的游客中有一位比较特殊——原焦作市陶瓷三厂为数不多的一名女职工梁瑞霞。她望着原貌保留的半成品生产流水线,记忆又回到了上世纪80年代。
这个展厅,位于陶三文化艺术园中部,由原来的成型车间改造而成,面积1300平方米,以“蝶变”为主题,由6个篇章组成,通过强烈的新旧对比,唤起人们的历史记忆和对未来的憧憬。
当日,记者走进展厅,如同迈入“时光隧道”——
半成品生产流水线“重见天日”。成型、烘干、修坯、洗坯……原汁原味再现昔日生产场景。“破产当天还在生产。老生产线原样保留至今!”有着31年工龄的原焦作市陶瓷三厂职工、现为该展厅讲解员的李省军说。
极富时代特征的车间氛围。入门墙上,“改革创新 追求品质”几个红底白色大字。黑板报上,2008年“心系汶川,抗震救灾”捐款光荣榜记录着工人为汶川捐款2377元,以及标题为“执行ISO9000标准 使质量管理接轨国际”的文字介绍……
旧机器再现生产流程。球磨机、泥浆震动筛、双杠泥浆泵……一字排开的各种旧机器,有了新用途:见证历史,科普知识。
溯源焦作陶瓷发展史。陶正宁封、焦作名源、战汉釉陶、唐宋雄风、火色焦作……各个展区文图并茂,结合考古实物,生动展示焦作陶瓷发展史和陶三的前世今生。
此外,一件件出口海外的陶瓷产品见证陶三的高光时刻,一张张荣誉证书再现陶三的光辉岁月、一张张珍贵的老照片留下了工友们的青春记忆……“上世纪90年代,河南省唯一一位景德镇陶瓷学院的本科生分配到了陶三;我一个月三次赴唐山学习……”李省军现场讲解,成为该记忆展的生动补充。
“该记忆展深挖陶瓷历史,讲好陶瓷故事,对于坚定文化自信、传承城市文脉、留住城市记忆具有重要意义。”市文广旅局一位负责人说。
上图 市民在展厅内参观。
本报记者 王梦梦 实习生 李 想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