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2025年01月20日
祭灶
□ 薛凯敏
农历腊月二十三是传统的祭灶节,从这天开始,年就进入家家户户,空气中开始弥漫出浓郁的年味。
祭灶这天,家家户户都要为“上天言好事”的灶王爷准备“路上”捎带的“干粮”,那“干粮”就是自家制作的烙饼,也叫火烧。
火烧是母亲做的。做火烧的面要在第一天夜里就得准备妥当,要放置在有温度的煤火台上才能保证第二天面盆爆满。
一大早,煤火上的鏊子渐渐预热时,母亲在案板上就开始做面坯、醒面团、擀面皮。
烙火烧也是有技巧的,虽然不像蒸枣花馍那样精雕细琢,但也不能马虎,要怀着一颗敬畏之心才能做出形状圆满、厚薄均匀、面质松软的火烧来。做火烧的面比较讲究,软不行,硬也不行,面软了还未等鏊子热起来,烙饼就坨了,提拉不起来;面硬了揉制起来特别费劲,做出来的火烧也不好吃。所以面必须软硬适中,火烧才外焦里嫩,口感才好。
揉面是一个技术活,母亲揉面时总是揉一遍、醒一遍,如此多遍,面团才“肤如凝脂”,拉抻筋道,游刃有余。母亲做火烧都是做两种,一种是包着红糖馅的甜火烧,一种是花卷一样的咸火烧。两种火烧在鏊子里经过火的烤炙,素面呈现出焦黄焦黄的“容颜”时,满院甚至满街的空气中都会溢满这浓浓的香味。
火烧一出鏊,爹第一个品尝。爹是家里的顶梁柱,必须优先。看着爹一脸满足的样子,我想那味道中一定有爹妈几十年相濡以沫、不离不弃的情感深藏其中。
天色慢慢暗了下来,左邻右舍的鞭炮声此起彼伏,我们家也不会落后,尽管并不富裕,但鞭炮声依然清脆悦耳。此刻,三里五乡的鞭炮都相约走出家门,激烈的鞭炮声既是祈望平安盛世人康健,又是喜送灶王上天庭。
祭灶仪式庄重而严肃。这时的母亲会在厨房摆上火烧、芝麻糖、水果等贡品,面对“面脸丹如朱顶鹤,髭髯长似绿毛龟”的灶王爷版画,插上三炷香,双手合十,念念有词,虔诚而真挚。母亲很虔诚,每当这时,我也会和母亲一道祈福许愿。母亲说,祭灶时不能说话,一副庄重而又深沉的样子。
九十寿诞之后,母亲再没有能力和精力来做这些稀松平常的事情了,但祭灶这个日子她念念不忘。母亲会三番五次交代我们,要在祭灶前换掉去年的灶王爷画像,以此来表达敬爱和敬仰。其实在我们心里,母亲就是我家的灶王爷——从节衣缩食的贫困交加到如今的幸福生活,母亲时时处处都在为这个家精打细算。尽管我们家人口较多,但从我记事起,家里就没有断过顿,不管饭菜质量好坏,总能填饱肚子,更没有因为拮据而衣不蔽体。我永远不会忘记,每年冬天,母亲就会绑上纺车,趁着冬日的长夜纺棉花,吱吱呀呀的纺车一圈圈把黑夜摇动得生动起来,让寒夜有了些许温暖。棉花穗子在母亲的手中一抽一回,随着纺车的转动,抽出丝丝缕缕的棉线来,真正让人体味到了“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的不易。纺线,既是棉花涅槃的过程,也是母爱释放的过程。
多年过去了,灶王爷没能给我们带来的幸福,母亲却给予了,一粥一饭、一丝一缕养育我们成家立业。在我的心里,应该感恩的是母亲,母亲才是我们家中“四季保平安”的“灶王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