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2025年01月17日
难忘儿时过春节
□朱立明
随着申遗成功,我国最重要的节日——春节得到了联合国的认可和宣传。这不仅能促进中华民族这一悠久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也将推动这一丰富多彩的节庆形式走向世界。可是近些年,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大家觉得年味越来越淡了,这不禁让我想起了小时候过春节的热闹情景。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虽然经济落后,人们缺吃少穿,但只要过了腊八,浓浓的年味就在渐渐响起的鞭炮声中弥漫开来,家家户户便开始为过年忙活。人们纷纷到县城赶年会,采买干果、年画等年货。街坊邻居都趁着好天,合伙支起大锅,把红薯淀粉加工成粉条、粉皮。妇女们也三三两两在朝阳的墙角晒着太阳,边用新染的粗布赶制过年的新衣服。磨坊里一天到晚,不停地传出石磨转动的“嗡嗡”声。我们家没有牲口,就只能人来推磨。白天轮不上,就晚上推。我们兄弟几个虽然又累又困,但一想到过年有白面馍吃,一个个都强打精神,忙到深夜磨完面为止。
那些年,我总是盼望着春节早一点到来。因为过年不仅能吃上平时吃不到的美食,还能和小伙伴们玩个痛快。特别是到了祭灶那天,小伙伴们就会满街跑着吆喝:“二十三,祭罢灶,闺女要花儿要炮……”还没有买鞭炮的,就会跑回家缠着大人去买。我家兄妹多,经济条件差,好多年的春节都没有买过火鞭,父亲只是买十几个大雷炮,在除夕和大年初一早上让我们放几个,算是有过年放鞭炮这个环节了。所以,我们也知趣地没敢要求父亲买火鞭。
到了1961年,爷爷和奶奶相继去世,父亲在老柿树上砍干树枝时又摔下来跌伤了腰,在床上躺了半年多,家里生活更是雪上加霜。快过年了,我们还像往年一样没敢张口让父亲买鞭炮。没想到,农历腊月二十五那天,父亲从县城赶会回来,不仅买了半捆大雷炮,还买了一挂火鞭。我们你摸摸、我看看,高兴得到了半夜还不愿上床睡觉。
大年初一凌晨,一听到鞭炮声在村中响起,我们便一骨碌爬起来,急不可耐地把火鞭拆开,又找来了一根长长的木棍,用绳子把不足一米长的火鞭拴在木棍上。母亲忙活一番后,发号施令:“去放火鞭吧!”我们几个边吆喝着“放火鞭喽”,边你推我搡地拥到了院子里。二哥举着拴了火鞭的木棍,大哥拿着火香点燃了捻子。火鞭“噼噼啪啪”在还笼罩着夜色的院中炸响,火星四溅,震耳欲聋,我和弟弟、妹妹赶紧用手捂住了耳朵。火鞭虽只响了不到一分钟,可我们个个兴高采烈。这时候,一阵又一阵的鞭炮声从四面八方传来,一群群孩童穿梭在大街小巷,向响着鞭炮的院子跑去,去抢拾落在地上未炸响的爆竹,空气中弥漫着只有过大年才有的浓郁烟火气。在一旁看热闹的父亲,那张沧桑的脸在院中烘着的旺火的映照下露出了少有的笑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