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2025年01月17日
我来到赤水河渡口
□ 郑乃谦
2018年4月,我来到向往已久的“红色圣城”遵义,最大心愿就是亲眼看看当年红军四渡赤水的渡口。土城,中央红军拉开四度赤水大幕的渡口。4月19日这天去土城古镇,进古镇前先到青杠坡战斗遗址。
青杠坡
进遗址大门后行约1公里,来到纪念碑广场。广场两边矗立着两尊火炬形的巨大红色雕塑,上边镌刻着“青杠坡战斗遗址”几个字。从远处才能够识别出来甬道两侧的红色花岗岩雕塑,组成的图案是一面巨大的红旗造型。
青杠坡山峦起伏,山势陡峭。它距土城古镇约3公里,是土城通往习水县城的必经之路,扼守着川黔通道。
1935年1月24日,红一军团进占了土城。3天后,川军郭勋祺部尾追至青杠坡,与我军后卫接火。红军统帅部决定在此歼灭郭部之4个团(情报有误,不止4个团)。1月28日战斗打响后,双方对几个主要阵地反复争夺,战斗进入白热化,敌我双方均伤亡惨重。
青杠坡战斗是遵义会议后毛泽东指挥的第一仗,也是中国共产党有史以来参战人员“级别”最高的一次战役,敌我双方集中在一个不足2平方公里的葫芦形隘口中鏖战。
敌人援兵源源不断地赶来,形势十分危急。毛泽东当机立断,改变行军路线,变阵地战为运动战、游击战,从土城附近的3个渡口,横渡宽约200米的赤水河,拉开了四渡赤水的序幕。
沿着百余台阶拾级而上,左右两侧的4个平台上分别建有红军烈士墓,墓碑上镌刻着烈士之姓名、籍贯、职务和牺牲日期。墓后4米高的墙壁上,全是大型浮雕。登上山岗,小广场上矗立着一座高大的纪念碑,碑身上刻着“青杠坡红军烈士纪念碑”几个字。纪念碑后,高高耸立的一座大型雕塑,气势撼人。雕塑后面的草坪上,整整齐齐地布满了洁白的花岗岩墓碑,一共有9排,每排30个。后面的几排,居然全是无名烈士墓。单是这块草坪,就长眠着近300位红军战士。他们原本都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啊,英勇捐躯后,有的连名字都没有留下。
数千名烈士的鲜血染红了青杠坡,数千名烈士的英魂长眠于青杠坡!
一群白色的和平鸽呼呼地掠过头顶,在天空飞翔。青山相衬,鸽子显得那么洁白。沟底,小溪碧绿,流水潺潺。“天无三日晴”乃是云贵高原的气候特征,天气说变就变,顷刻间,天空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青山呜咽,老天落泪!这哪里是下雨,分明是数千名烈士的英魂感动了上苍。
土城古镇
位于赤水河中游、素有古习国故里之美称的土城古镇,曾经造就了底蕴丰厚的十八帮文化。踏着石板路,沿着曲折的街道,穿过女红军街,来到渡口处。一块红色巨石上,刻着几个鲜红的大字——四渡赤水一渡渡口。对岸山头上,矗立着土城渡口纪念碑。顺桥过河,我一口气登上200个台阶,来到渡口纪念碑处。凭栏远眺,古镇及渡口全貌一览无余。
午餐后,参观了四渡赤水纪念馆主馆。一进中央大厅,一尊大型群雕便映入眼帘,主题人物是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和两位红军战士,两侧是奋力渡河的众将士,衬托主题的血红色寓意着赤水河。雕塑手法粗犷,气势磅礴,颇具震撼力。三层楼结构的展出场地,展品丰富。参观结束后,在观众留言簿上,我满怀激情地写下“红色传统,当代代相传”。
长征是古今中外战争史上的壮举,众多女红军的参与,使这场壮举更具特色。人们常说爱情是幸福、甜蜜的,殊不知烽火岁月里,爱情结下的也许是苦果。1935年2月,川南古蔺县白沙乡长榜上村,贺子珍在火线上分娩,最大的心愿就是在荒野里找一处破房子用以避风。因后有追兵,在担架上出世的新生命一口乳汁未吮吸,便被迫与母亲分离,那是何等残忍啊!为了天下的孩子过上幸福的日子,必须舍弃自己的亲骨肉,无疑令人撕心裂肺、痛不欲生。母婴分离即永别,此后再也没有这个孩子的音信。青杠坡战斗中,康克清在火线上挥舞手枪奋力杀敌。撤退时,她为掩护伤员脱离了大部队,被敌人抓住。这时,她机敏地把背包摔给了那个贪婪的家伙,自己趁机脱险。
如今赤水河仍旧是流淌不息,短短的女红军街静静地伫立在渡口边,而当年巾帼英雄慷慨悲壮的故事又有多少人知晓?
二郎滩
二郎滩是红军二渡、四渡赤水的渡口。车没到河边,我就将目光投向窗外,期盼早一点目睹这条红色的河流。
赤水河,长江上游支流,发源于云南省镇雄县,流经滇、黔、川三省交界地带,从四川省合江县注入长江,全长约500公里。因携带云贵高原的红土,使得河水呈红色,故名赤水河。红军长征途中,先后在茅台镇至土城镇间100多公里的河段上,大部队四次渡过赤水,采取高度灵活、机动的运动战方针,迂回转战3个多月,彻底粉碎了数十万敌军的围追堵截,谱写了长征史上最精彩、最神奇的篇章,也是现代战争史上最辉煌的篇章。
赤水河,美酒河,更是一条英雄的河!
赤水河二郎滩渡口位于川黔交界处,当地人叫两河口。它与附近的太平渡,同为红军二渡、四渡赤水之渡口。1935年2月18日、19日和3月21日、22日,红军由此两次渡过赤水河,驰骋川黔间。值得一提的是,红军3月16日、17日从茅台镇三渡赤水后,仅仅过了三四天时间,就疾速行军,四渡赤水,彻底摆脱了敌人的围追堵截。如果说一渡、二渡赤水是迫于重敌围堵的被迫选择,那三渡、四渡赤水则是毛泽东等红军领导为了调动敌人而主动采取的机动灵活战术。
我们在这里听到这样一个传说故事:当年红军二渡赤水时,黔军预先设下埋伏。当地一位老乡发现后,从后方高处托举起一块石头,砸死了敌军的机枪手。
一座大桥连通川黔,清澈的河水汹涌而下。东边是贵州习水县之习酒镇,西边是四川古蔺县之二郎镇。习酒厂与郎酒厂分别坐落于河两岸,难怪到此空气中都弥漫着醇厚的酒香。
郎酒厂后边一条盘山公路蜿蜒而上,最高处便是天宝峰。站在此处眺望,赤水河谷风光尽收眼底。
天宝峰后侧的二郎镇,一处山坡上奇形怪状的石柱,聚成一片石林,这里是石笋村。路上两个壮汉抬着一捆竹竿吃力地前行,尾随着的村妇的背篓里满是新鲜的竹笋。村边的梯田里,村民正在劳作,有的在割青草,有的在种庄稼。两个年轻妇女身负背篓在锄禾苗,背篓里的小孩子伸出小脑袋,好奇地望着四周。一位老农躬着身子喝斥着黄牛在耕田,小牛犊在田边悠闲地啃着青草。游人只觉得层层叠叠的梯田如诗如画,有多少人能体会到耕种的艰辛。
天宝峰下一处建筑工地上,几个妇女在运送水泥。两个男人抬起水泥袋,架到妇女的背篓上,一趟要背两袋。她们弓着腰,一只手扶着膝盖,一只手拄着棍子,沿着崎岖、陡峭的小径一步一步吃力地向上攀登。这些瘦弱的女子高不过一米半,体重50多公斤,却背负起了100公斤的重物,力量令人惊讶。
这就是当年赤水河游击队老队员的后代吗?这就是当年为红军过河摆渡撑船的老船工的后代吗?这就是当年为红军搭浮桥甘愿拆门板、送绳索的贫苦百姓的后代吗?
见此情景,心里一酸,潸然泪下。当今社会有人习惯按收入划阶层,出现了所谓的“金领”“白领”等,照此看来这些村妇当属“黑领”。她们除了哺乳孩子、操持家务外,同男性一样,用柔弱的双肩扛起了家庭的重担。中国妇女吃苦耐劳的精神,让她们几乎发挥到了极致。我相信,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这里的面貌一定会有大改观。勤奋者一定会摆脱贫困,走向富裕。
2018年4月22日,到了酒香氤氲的茅台镇,游览了茅台渡口。红军四渡赤水的主要渡口我总算都到过了,心想事成,倍感欣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