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报平台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内容详情
2025年01月17日

一粒沙子和一个世界

——读李国文《江上数峰青》有感

□孙小枝

《江上数峰青》是李国文的一篇散文,只有短短3000余字,这较之于一生著作等身的作家来说,无异于一粒沙子。但我从这粒沙子里看到了一个精彩世界,这也许就是文学的魅力吧。

李国文最初以写小说见长,他的长篇小说《冬天里的春天》获得首届茅盾文学奖,短篇小说《月食》《危楼纪事》获得全国第三、四届优秀短篇小说奖。但当他在《人民文学》《当代》《文学自由谈》等刊物开散文随笔专栏之后,就转行到了更适合自己的文史研究方面了。

这篇散文吸引我的首先是它的题目。“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是唐代诗人钱起的诗句,诗人把一首曲子的意犹未尽转化在绵绵青峰之上,真神来之笔。这两句诗虽然被苏轼和秦观等名家借用和转化,但都难逃诗人对自我身世的感叹和幽怨,雷同于白居易的《琵琶行》。这似乎成了古代文人身上的特质。经过2000年岁月的漂洗,当代作家李国文难道会重蹈覆辙吗?

作者在开篇引入诗句之后,话锋一转,回忆起数年前莫斯科广场那个有着花花绿绿洋葱顶的教堂里正举行着著名的芭蕾舞演员告别其艺术生涯的盛大演出活动。作者深情地描述了演员的精湛演技和她曾扮演过的剧目人物,以及他当天观赏到的两出舞剧。观众的掌声,舞台的鲜花,七八十回的谢幕,作者自己陶醉狂喜程度都细细道来,很符合“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的主题。

也许,作者就此收笔,也是一篇不错的回忆性散文,很符合当下写作者的惯例,但这样的散文未免肤浅单薄。

李国文之所以要把一个芭蕾舞演员的谢幕演出烘托得如此绚烂,完全是为后半部分主题的切入进行铺垫:冬天的莫斯科,积雪成堆。冷清的街道,笨重的车辆,发抖的行道树,给人以压抑萧瑟之感,就连寒风中行走的人,也一律把自己裹得浑圆,脸色和天色一样灰暗无光。但就是在这商品相对贫乏的国度,买书的、听音乐会的和到剧场看演出的人却很多,并且皆盛装而去。于是作者发出感慨:“在拥有这样深厚文化传统的国度,拥有这样酷爱自己民族艺术的人们……鲜花会枯萎,但在土壤里萌发的艺术奇葩,肯定是永远也不会凋谢的。”

文章到此结尾,完全算得上一篇上乘作品了。但作者还嫌深度不够,进一步对“曲终人不见”进行了引申,“文学的退步可以表明一个国家的衰弱”,引用歌德的名言对文学的重要性进行了重申,然后借鲁迅“肥沃的‘黑土’里要生长出什么东西来”的预言,得出“凡是伟大的民族,都会拥有自己伟大的文化,俄罗斯如此,中华民族也是如此”的结论。

从一首乐曲到一个国度,从一个演员到民族文化,跨度很大,非大家而不能为之。由此可见,作家的高度决定了文章的高度,文心和人心从来都是密不可分的。

英国诗人布莱克曾经说过:“在一粒沙子里看见宇宙,在一朵野花里看见天堂。”如果用此来衡量一篇文章的厚重与否的话,也很恰当。一个作家,如果只会在沙子里盘旋,把一粒沙子扩展成一堆沙子,或者写成金沙子、银沙子,充其量是一个玩沙子的能手,即使语言再华丽、情绪再激烈,终究掩饰不了精神的贫乏,也是难登艺术之堂的。

近代学者王国维曾说“散文易写难工”。难工的原因有很多,好多人每每下笔便端起架子,以一个圣贤者的身份代天宣教,以法役意;或者是大放怀旧、悲悯厥词,在自我营造的空间喃喃自语;或者是东拉西扯而离题万里……更有甚者,自以为才华横溢,一气呵成且不经深思熟虑的修改就到处转发,或在当下众多低劣的自媒体上发表,且沾沾自喜。

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跟当前浮躁的社会风气有关,跟网络的膨胀和书籍的冷落有关,跟各类视频的覆盖和快餐式消费有关。岂不知文学跟众多艺术体系一样,是一条“荒寒”之路,所有抱着发表、成名,混入某某团体,结识某某名人想法的人,即使名噪一时,终将被历史的烟云淹没。

李国文说,“散文是不能散乱的,随笔是不可随便的……在有限的篇幅里,白衣苍狗,镜花水月,山南海北,大千世界,写出一番无垠的天地,则更是不容易的”。

正是秉着这种敬畏的创作态度,李国文甘愿退出“闹市”,一杯清茶,斗室书屋,以他那风趣的语言,深厚的涵养,渊博的知识储备,精雕细琢,以接通地脉之灵气,开掘出汩汩清流,以至于10余部作品一经出版便被抢购一空,落得“洛阳纸贵”的美称。

很有幸我读到了《江上数峰青》,开启了认识这位文学大师之旅;很不幸李国文于2022年11月24日永远地离开了我们,成为当今文坛一憾事。但他留下来的百读不厌、每读每新的文学巨著,赢得了后来人对其高山仰止的敬意,这对一个作家来说又是何等幸运。

《江上数峰青》是一粒沙子,作者从这粒沙子里挖掘出了民族文化;《江上数峰青》又是一个世界,映射出李国文如椽巨笔的风姿,也让我触摸到了这颗灵魂的有趣和瑰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