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报平台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内容详情
2025年01月17日

张红旗

艺术人生别样红

□布财勇 杨晓剑

在我市,有这样一位低调谦和、不事张扬的书画家。他五十年如一日,陋居画室,不逐名利,埋头耕耘。他就是省花鸟画研究会会员、解放区政协委员张红旗。

右上图 张红旗。

郑清珍 摄

童年习画结艺缘

1966年11月,张红旗出生于解放区王褚街道东于村一个农民家庭。“特殊年代,父母给我起了这个红彤彤的名字。”张红旗说。作为长子长孙,他自然很受家族长辈的喜爱,他的童年在无忧中度过。

家门口的大院里住了四五户人家,院里的小朋友都是他的玩伴。大约6岁时,一天,他去大院里玩,见有位老人在屋里画画。他好奇地看,越看越想看,他的脚再也挪不动了。他看老人神情专注地画画,内心深处有一种莫名的激动,当即产生了学画画的想法。

“这位老人就是当年焦作电厂工会的张铭彝。”张红旗说。去老人那里次数多了,张红旗看到老人画的梅兰竹菊,感觉挺有趣,便铺上白纸,比葫芦画瓢也画了起来。“画画让我拥有一个快乐的童年。”张红旗说。

1980年,张红旗初中毕业。他选择在家附近的焦作市造纸厂上班,被分配到厂保卫科工作。在保卫科,他长年上夜班,白天学画画成了他打发时间的一种消遣。

1982年,张红旗先拜原郊区文化馆张本德为师,学习画画。一段时间后,张本德看到他在绘画上表现出来的天赋,就推荐他师从在市里工作的本家张本清学习画画。张本清系河南大学毕业,与我市著名画家张懋是同学。

1986年,张红旗得知中国书画函授大学在我市招生的消息,立即报名参加学习。“中国书画函授大学是国家教育部备案,由地市级画院主办,全国统一教材,聘请我市著名画家常胜、薛垂广、宋治国等老师主讲,同时还聘请北京的一些老师讲课。”张红旗说。

“常胜老师讲花卉带人物,薛垂广老师讲花卉兼工笔,宋治国老师讲山水,李鹏远老师讲书法,几位老师不光讲教材,还动手示范书画。”3年的系统学习让张红旗受益匪浅,并与我市一些著名书画家建立了深厚情谊。后来,张红旗建立了自己的工作室,薛垂广还不时登门鼓励他:“为了一张好画,要有宁愿费纸3000张的精神。”

那时候,看电视成为人们文化生活中的一大乐趣。张红旗每次看电视节目,最感兴趣的是书画类节目。“书画类节目让我认识了许多国内有名的绘画大师,从他们身上学到很多绘画技法。”张红旗说。

由于所在企业效益不好,张红旗曾摆摊儿卖过画,即使生活再困难也没有放弃对绘画艺术的追求。2022年、2023年连续两年,张红旗的作品《清雅图》《金秋神韵》分别在河南省美术家协会举办的美术新人新作展览中荣获优秀奖。

雕刻不误绘画功

在解放区锦华南苑张红旗的书画工作室,笔者看到地面上摆放着五六件雕刻作品,一询问才知这些雕刻作品也出自张红旗之手。

刚上初中的时候,张红旗去张本德家玩,看到他正在用梨木板刻木板画,印刷成作品后还能拿到集会上卖。“案头上摆满了长的、短的、粗的、细的各式各样的刻刀,给我的印象特别深。”张红旗说。

参加工作后,一天,张红旗去郑州办事,在逛古玩市场时看到一个3米长的书法雕刻作品,售价七八千元。当时,他便产生了学习雕刻的想法。

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准备,他找来济源市书法家牛芳茂的作品,花费一周时间将它制成雕刻作品。刚将这件作品挂到他所开的装裱店里,就被人买走了。

2012年,我市中粮储备库影壁墙美化,需要两条龙的雕刻作品,同时参与竞标的还有两家大公司。张红旗看过现场后,脑筋就开始运转起来,如何让这两条龙有艺术效果呢?他决定采用夸张放大的方式来表现龙的艺术效果。根据影壁墙长12米、高7米的范围,他设计出两条龙总长度达24米,龙头不仅高高扬起,而且龙身还被甩出墙外。

飞龙在天、栩栩如生的设计方案得到招标方的高度认可。张红旗中标后,不敢大意,立即找来擅长铜焊的师傅,选用最好的施工材料,花费3个多月时间,最后完成了两条龙的施工安装,受到市中粮储备库的高度赞扬。

“喜欢艺术,让我得到一种精神层面的东西。这种东西只能用心意会,妙不可传。”张红旗说。

出自张红旗之手的另一件木刻作品,是悬挂在中站区政府大厅的《炎黄赋》,有12米长、2米高。为了表现《炎黄赋》的内容,张红旗先找来最能表现其主题的书法作品,再把它设计成雕刻作品,然后分割成8块,分别将其雕刻出来。

装裱艺术日益精

“红旗的国画作品题材丰富,风格清新,雅俗共赏。他的作品不仅笔墨厚重,丰润华滋,而且充满诗情画意,格调高雅。他的作品既有深厚的传统功力与写实功夫,又有独特的个人风格和生活基础,具有很强的时代气息。”山阳书画院副会长、市美协会员原士高说。

张红旗能有今天的艺术成就,与他同时热爱装裱艺术这一行当有着很深的渊源。

张红旗从十来岁开始接触装裱。他回忆,老师张本德说他既然想学画画,就把装裱这一块也学一下,对他的画画将大有裨益。听老师劝,能吃饱饭。于是,张红旗开始学习装裱艺术。为了提高装裱技艺,他遍访名师,先是找到本村的张本杰。张本杰懂书法又会装裱,热心地对他进行了辅导。他还拜我市知名装裱师王德荣为师。“王德荣老师自幼学习装裱,毕生心血都倾注在装裱事业上了。”张红旗说。张红旗从王德荣那里学到了针对破旧宣纸的装裱技艺。

1986年,张红旗在中国书画函授大学上函授的时候,函授大学也开设有装裱课程,通过学习,他的装裱理论功底也更加扎实。

1998年的一天,一客户拿来四五张某个家族清朝晚期的分家单,让张红旗看看该如何处理。分家单是当时这一家族分家的字据,用报纸裹着,打开后已是破烂不堪。这位客户已经问了好几家装裱店,店主都表示爱莫能助。他又慕名找到这里。张红旗二话没说,接下了这个活。

这份分家单薄如蝉翼,已保存上百年。如果用粉刷法处理,刷子一碰分家单就会烂掉。张红旗反复考虑处理方案,最后决定采取王德荣老师教的绝招——飞浆法,先让浆飞到分家单上,再将分家单拓下来进行处理。等客户拿到张红旗处理后完好如初的分家单时,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连连夸赞:“张师傅的手艺太高了!”

还有一次,张本清的后人拿着张本清一幅梅花作品找张红旗修复。该作品人为损坏现象明显,再加上烟熏火燎,作品已是面目全非。看到老师的遗作,张红旗不禁泪流满面。怀着对恩师的深厚感情,张红旗用整整一天时间将作品一点点揭下,然后进行破洞修复和遗迹处理。一星期后,张红旗看到恩师的作品在自己手中重生,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今天我能取得这番成就,要感谢恩师您呀!”在修复好的老师作品前,他恭敬地连鞠三个躬。

“画画这个事情也是学海无涯、艺无止境,道路曲折且漫长,你得耐得住寂寞,耐得住清贫。”张红旗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