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报平台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内容详情
2025年01月10日

五十有六

□ 真味是淡

人逢56岁,一点不稀奇,说些贴心话,聊以自乐。

50岁的时候有感而发《五十扯‘淡’》,近年来在微信公众号又偶发《淡读但记》,一直追求着“淡”中求“真味”,但知易行难、修炼不济,仍待锻打。

6年又过去了,就再说说咱的“昨天、今天、明天”。

回忆往昔,感慨随岁月而增

日常服药,吃了十几年的拜阿司匹林、阿托伐他汀钙片,近期又增加了苯磺酸氨氯地平片。近些年每年例行体检,检查项目中指标异常的不多,偶有超标也问题不大。我40多岁就到北京301医院做了脑梗治疗手术,在北京协和医院诊治过反复发烧,了解我这“前科”的朋友和同事,都说我如今恢复得真不错。我一直觉得,过去得病,是老天爷在敲打我;现在身体状况良好,是老天爷在庇护我。为人处世,必须敬天畏地、遵纪守法,还得博爱众生、积德行善。这应该是我最大、最真切的感悟吧。

近40年的金融工作生涯,有收获,有憾悔。我曾有幸三度与北京结缘。最早是上世纪90年代初,22岁就闯入北京,到某国有银行总行当了2年有余的杂志社见习编辑。在焦作、新乡、鹤壁金融系统工作期间,十数次去北京,多是去汇报贷款项目,也有去完成其他专项工作任务。其中先后两次都是在北京住了一段时间,一次是促成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以3分38秒播发有关焦作金融的新闻报道,一次是促成某上市公司完成定向增发。我还曾为世界地质公园云台山的声名鹊起和成熟发展出过力,也曾促成全国首批某银行委托不良资产打包处置给县级政府。我也曾在同一级别职位上,板凳坐过十年冷,也曾多次经历指标上不去、绩效不突出的煎熬和自责。有起有伏,见峰见谷,这才是该有的人生。

半个多月前,赴约一位老先生自费组织的聚餐,在到场11位老伙伴中,我的年龄由高到低排在第八位。席间酒酣面热之际,我反复感谢这些知根知底的老伙伴,对我曾经任性的包容,对我缺点依旧的宽谅。想我第一学历忝为高中,能有如今的进步,主要是得益于大家的帮助,我自己几斤几两自然心知肚明。

安享当下,幸福由心底而升

前不久,承蒙组织培养,我以金融系统干部身份到某地市级政府挂职,承办市领导交办的金融工作等具体事项。小车不倒只管推,老牛奋蹄往前追。如何“挂”好现在的“职”?起码得有不用提醒的自觉,得有“一物不知,深以为耻”的自律,得有“当职不为民做事,不如回家抱孙子”的自明。挂职以后留下点儿啥?能让大家说一句“那个人还是做了点事的”,我就心满意足了。事业有既往,家族有传续,我还想告慰干了大半辈子金融的先父,儿子一直践行您的教诲,努力做一个忠于职守、无愧家国的金融工作者。

母亲很快就满87周岁了,平时住在山明水秀的农村老家。母亲虽然体瘦,但耳聪目明,每天忙活农活、家务,谁也拦不住她老人家。尤其是,由于母亲的亲仁善邻,乡亲们灌进我耳朵里的,经常是“你妈真好”。哥哥、姐姐、妹妹,有的在身边陪伴母亲,有的隔三岔五回家看望娘亲,姊妹多了就是好啊。我平日里在两个地市之间奔波,但心心念念的是母亲,贴心贴肺的是故土,每隔一两个星期,都有一股无形之力,将我拽回母亲身边,拽回魂牵梦萦的地方。

早就退休的老伴,目前天天与4岁多的孙子腻在一起。孙子未出生的时候,她的微信名是“闲人”;自从有了孙子,特别是远在南方的儿子儿媳“大方”地让奶奶在老家带孙子,这个“闲人”又改名为“闲人忙得很”。双休日、节假日在家,照顾孙子我永远是陪衬,充其量也只是个帮手。每到瞌睡时、身体不舒服时,孙子的选项,每次都是“跟奶奶”!孙子名若尘,是他爸妈“力排众议”给起的名,我猜大概是取自歌曲《感恩的心》首句——“我来自偶然,像一颗尘土”。跟孙子相处得越久,我就越清醒地知道,孩子是哄不得的,他心底儿清着呢。因此,我有个愿望,写一篇随笔,题目叫《望“尘”莫及》。虽然儿子说他“还没有再要个孩子的心理预期”,但我以为,假以时日,我们家落实国家的三孩政策大有希望,两个孙辈是起码要有的吧。

憧憬未来,蜜意伴时日而盈

担当作为要与年龄同增长。我还有足足6年时间可以继续为党工作、为金融事业奉献。即便将来退休了,作为一名受党教育多年、被银行悉心培养的共产党员,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使命永在肩上,力所能及地担当作为是一辈子的事。我坚信,中国式现代化“两步走”战略目标一定能够实现,但我不能坐等,要以“位卑未敢忘忧国”的姿态积极参与。到2035年我66岁,一定可以融入中国“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美好生活;到本世纪中叶(2050年左右)我超80岁了,一定要分享“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强国”的无限美好。

《新华每日电讯》近期一篇报道说:“《长寿时代》的作者陈东升认为,60岁应看作中年人,80岁以上才是老年人。”呵呵,原来我还是“青年人”,这以后的日子长着呢,好着呢!

那我们该保持什么样的心态,过好这“既长又好”的日子呢?苏东坡在《赤壁赋》里边体现得很清楚。苏东坡说:“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江上的清风和山上的明月,谁是主人呢?无主。归谁呢?闲者得之,谁有闲就是谁的。《人民日报》一篇人物通讯曾报道,全国第四届“最美文物安全守护人”张福有说:“人一辈子活不过一棵树,石头就更不能比了。”长白山上,张福有望着风景感叹:人是过客,山是主人,能为大山大水做点事,留下些许痕迹给后人,我觉得很有意义。

我喜爱的读物之一《读库》中有段话:“祝愿各位都能像石头一样,沉默而坚实地打熬,熬掉那些让我们难过的东西,当好日子来临的时候,我们硬硬朗朗的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