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2025年01月10日
忆求学时光
□秦世江
前阵子,儿子和儿媳因工作与学习的缘故不在家,于是,接送刚上一年级孙女的重任,自然而然地落到了我和老伴身上。接送孩子上学,只需按时按点就行,可晚上协助孙女写作业,其中的学问可不少。
究竟啥叫“协助”呢?孙女做算术题时,我们得帮忙把题目抄在纸上;她读课文时,还得帮着录视频。但手机操作的某些程序,我和老伴实在不熟悉,尤其是打卡这类操作,更是让我们犯了难。好在儿媳提前有交代,我们录完视频后用微信发给她,由她来完成打卡任务。就这样,持续了将近两个月,直到儿媳学习结束,我和老伴总算圆满完成了任务。真心感谢儿子、儿媳对我们的信任,也感谢孙女每天带给我们的欢乐。
由此,我不禁回想起自己上学时的情景。我到了上学年纪,父亲便带着我去报名。当时的小学就设在我们村里,是五间破旧的瓦房。前三间作为一至四年级的教室,总共也就二十来个学生,平均每个年级五六个。后边两间,一间是老师的宿舍,另一间则是老师批改作业兼做饭的地方。那时候,一至三年级用的课桌都是土台子上架着一块木板。四年级的学生得从自家带桌子和凳子,坐在教室后排。学校仅有一位老师,数学和语文都由他一人教授。他上课的时候,先从四年级教起,之后再依次教三至一年级。
我上一、二年级的时候,都没使用过本子,上下学手里总是提着一块小石板。石板四周镶着小木框,木框上钻了两个孔,拴着一根麻绳,既能手提,也能挂在脖子上,这样能防止石板被打破。写字用的石笔,一分钱能买好几根,而且能用很久。那时候老师授课,可不像现在要求用普通话,我们念书就跟唱小曲似的,全是浓浓的方言。在村里念完小学后,我又前往距离村子大约3公里的李庄完校继续求学。在完校读书期间,我和同学还会去山上抬矿石、打矿石。尽管求学路上困难重重,但我还是坚持读到了初中。
正所谓“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强”。如今,孙辈们也不甘落后,相互比学赶帮,小小年纪就深知努力学习、立志成才的道理。你瞧,孙女吃完饭又主动让我出算术题,那认真的模样实在让人感到欣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