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报平台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内容详情
2025年01月10日

趴地菠菜

□王保利

冬日清晨的早市,乡下菜农冒着寒风,拉来了一车趴地菠菜,顷刻间被抢购一空。同样是菠菜,人们青睐这矮小而接地气的蔬菜。

细雨生寒未有霜,庭前木叶半青黄。万物似乎还沉睡在天寒地冻之下,静默地等待着春的呼唤。然而,在这片沉寂的土地上,却有一种生命,以它独有的坚韧悄然生长,这就是趴地菠菜。它们不畏寒霜,不惧风雪,以最质朴的姿态诠释着生命的力量与希望,成为冬日里一抹难得的绿意风景。

一缕晨光轻拂过冰封的大地,趴地菠菜便在这暄和的光线中苏醒。它们不像春日里的花朵那般娇艳夺目,也没有夏日绿叶的蓬勃生机,更没有秋日果实的丰盈饱满,而是以一种近乎倔强的姿态,紧贴着大地,匍匐生长。它们似大自然最谦卑的信使,告诉我们:即使在最严酷的季节,也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光芒。

蔬菜大棚里的菠菜,纤瘦柔弱,叶片嫩薄,而趴地菠菜的叶片,小而厚实,边缘微微卷曲,在冬日的绿意中低吟。它们的颜色,不是夏日里那般鲜亮的绿,而是沉淀下来的深绿,带着几分沉稳与内敛,用岁月沉淀下的智慧,讲述着关于坚韧与适应的故事。

趴地菠菜的生长,是一种智慧的体现。它们选择匍匐于地,不仅是为了减少风力的直接冲击,还是为了更有效地吸收地表的微薄热量,以及利用融雪后的水分。这种看似不起眼的生存策略,却是它们在严冬中的生存秘籍。

它们的根系,深扎于土,虽不粗壮,却异常坚韧,像是一张无形的网,紧紧抓住每一寸可以依托的土壤,汲取着来之不易的养分。这种对土地的依恋与利用,让趴地菠菜在看似贫瘠的环境中也能展现出顽强的生命力。它们的生长,不求高大,但求稳健,每一寸的延伸,都是对生命极限的挑战与超越。

记得小时候每到冬天放寒假,我们兄弟几个喜欢去乡下的姨家。那里是菜区,我们醉心于满地的绿色,尤其是那一地趴地菠菜,黑绿黑绿、肥肥实实,匍匐于地,坚强地笑对朔风。用小铲子一挖,带毛毛的红根露出来,一朵巴掌大的菠菜,似莲花绽开笑靥,既温暖了心房,又温暖了冬天,还让我们了解了许多菠菜的知识。

菠菜又名波斯菜、赤根菜、鹦鹉菜等,它的源头可以追溯到2000年前亚洲西部的波斯。北宋王溥的《唐会要》上明确记载:菠菜种子是唐太宗时,从尼泊尔作为贡品传入中国的。

菠菜中含有大量的胡萝卜素和铁,也是维生素B6、叶酸、铁和钾的极佳来源。其中丰富的铁对缺铁性贫血有改善作用,能令人面色红润。菠菜叶中含有铬和一种类似胰岛素的物质,能使血糖保持稳定。其丰富的B族维生素含量能够防止口角炎、夜盲症等维生素缺乏症的发生。它所富含的营养物质,对于增强人体免疫力,抵御冬季常见的感冒与疾病,有着不可小觑的作用。

在寒冷的冬季,菠菜不仅是自然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更是餐桌上的营养宝库,被列为对人体有益的十大食物之一。菠菜的烹饪方式极为简单,无论是清炒、做汤,还是作为馅料,都能保留其原始的鲜美与营养。

在物资相对匮乏的年代,一盘简简单单的趴地菠菜,便是大自然对人们最慷慨的馈赠。彼时,母亲想着法子让家里的孩子吃饱吃好。初冬时节,母亲做的菠菜盒子让人口齿留香。只见她先将面剂擀成锅盘大的薄饼,将事先焯好拌入调料的菠菜摊在圆饼上,摊匀一扁指厚,再往上覆盖一张,压实捏紧四周边缘。然后,在门前支起一具铁鏊,用刨花生火,把菠菜盒子放上面,将两面翻烙金黄即可。拿着切好的轻咬一口,大自然最纯粹清香的味道,让人在冬日里也能感受到一丝温暖与慰藉。

苏轼在《春菜》中写道:“北方苦寒今未已,雪底波棱如铁甲。”这里的“波棱”指的就是菠菜,苏轼通过这首诗描绘了菠菜在寒冷环境中的坚韧生长。菠菜在中国文化中象征着坚韧和不屈不挠的精神,这与苏轼诗中所描绘的形象相呼应。也曾读过叶申芗写的《卜算子·菠菱菜》:“金镶白玉板,红嘴绿鹦哥。”词中形象地描述了菠菜的外观和口感。

趴地菠菜,这冬日里的绿色精灵,用它那看似平凡却又非凡的生命历程诠释着蕴意,无论环境多么恶劣,只要心中有光,脚下有路,就能找到属于自己的生存之道。生命的价值不在于外在的华丽,而在于内在的坚韧与不屈。

杲杲冬日,负暄凝视,趴地菠菜正以无声的语言诉说着生命的力量与美好,温暖着每一个渴望春天的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