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2025年01月10日
我的姑父郭光智
□ 贺淑幸
光阴似水,流年已陌,转眼间,我的姑父郭光智已离开18年了。但时光的流逝阻隔不了深切的缅怀之情,每每想起,他的音容笑貌,他高大的身影仍盘桓于我的脑海,依稀的记忆从清晰到恍惚,挥之不去。假若姑父九泉有知,以他名字冠名的“博爱县光智中学”声誉如隆、繁荣昌盛,该多么欣慰!
姑父一生勤勉练达,艰苦奋斗,有胆识、有魄力、敢作为。无论在哪个部门任职,他都担责于身、履责于行、尽责于心,以对党、对人民的忠诚与担当的人格魅力,影响着身边的每一个人。更可贵的是他一身正气、两袖清风、以身作则的家风家教,既是子女、亲友学习的典范,也在乡邻百姓中传为美谈。
一
姑父幼年时家境贫寒,经历坎坷,没读过几年书。但他肯学习、善钻研,凭借勤奋刻苦的毅力和极高的悟性,在实践中积累经验、提升能力,赢得了领导的信任与赏识,20岁便走上领导岗位,是当时全县最年轻的中层干部。
讲原则、讲党性、恤民情,是姑父从政后坚守的座右铭。无论任乡镇领导,还是在教育、宣传、组织以及电力部门任职,在干部群众的口碑里,都有一颗对党的事业无比忠诚的初心。组织把他安排在哪里,他就在哪里发光发热。对同事来说,他是工作上的好搭档;对下级而言,他是勤奋工作的领头雁;对群众而言,他是勤勤恳恳的公仆、是和蔼可亲的兄弟。
艰苦朴素、求真务实是姑父的一贯作风。下乡时,他总骑一辆破旧的自行车,脚底一双钉掌的老布鞋,衣服也是打了补丁的中山装。上世纪70年代,柏山镇引丹渠大渡槽建设千人大会战期间,身为镇党委书记的姑父坚持与群众吃住在一起,个把月顾不上回家。前来视察工作的县委书记跟姑姑开玩笑说:“你这个贤内助咋当的?让我们的书记穿补丁衣服。”姑姑尴尬地回答:“老郭每天在一线劳动,哪能穿好衣服?”不论走到哪里,姑父那身朴素的穿着和得体的话语都让人倍感亲切。即便回老家,每到村口他就下车推着自行车,边走边热情与乡亲们打招呼,彬彬有礼,嘘寒问暖,在村里威望很高。
姑父克己奉公,为政清廉,从不利用工作时间办私事。姑父在磨头镇主持工作期间,为解决在职人员家庭燃煤问题,托人在郝庄煤矿买了几卡车煤。同事们及时将分到的煤送回家,唯独姑父白天太忙顾不上,便利用晚上时间借了一辆平板车,沿着凹凸不平的土路往家拉。到家已是凌晨,因胡同狭窄进不去车,姑父便把煤卸在街上,用箩筐一担一担挑。干完活天色未亮,他担心上班迟到,水未喝上一口便拉着空车返回。
生活俭朴是姑父多年来养成的习惯。上世纪90年代后,生活条件明显好转,姑父依然保持艰苦朴素的本色,教育孩子们节俭过日子。一次,表妹春莉去单位看望父亲,发现姑父的洗脸毛巾已经破得丝丝缕缕,便顺手扔进垃圾桶,一向说话温和的姑父竟然发了脾气,把破毛巾从垃圾桶里捡出来,然后自己一针一线织补好继续使用。
姑父经常教育孩子们要自立自强,不能啃父母的老本。姑父两个女儿小时候上学因家里没有闹钟,不是迟到便是早到。大女儿便利用暑期带着11岁的妹妹去干杂工,挣钱买了一个钟表。表妹春玲有次回娘家,见弟弟春平坐在院里缝袜子,便笑着打趣:“你也学会这一手了?”当时春平已经是副县级干部,他绷着脸认真地说:“咱爸的优良传统不能丢。”勤俭节约是传统美德,也是姑父长年悉心教育的结晶。
二
姑父对自已抠、对家人严,却对下属体贴入微、慷慨有加。有个叫王民权的外地大学生分配到磨头镇工作,姑父教他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掌握工作方法,还带他深入农户体验生活。在生活异常拮据的情况下,姑父经常从家里带吃的贴补他,得知他家中有难,姑父从微薄的工资中挤出钱来接济他。王民权调回老家工作后对姑父的恩情念念不忘,经常写信感恩多年来对他的帮助与教诲。
姑父重情重义、待人和善,但有时做事却很绝情。计划经济时期,人均13公斤粮食供应标准,通常是一个月的口粮不到半个月就吃完了,但每逢有乡邻亲友来家,姑父都热情地留他们在家吃饭。粮种场负责人好心建议他去场里弄点议价粮,被姑父一口回绝。姑姑无奈只好到娘家讨点粮食接济,甚或找粮店提前预支下月的供应粮。姑父的母亲病逝那年,姑父任柏山镇党委书记,虽然农村办白事极简,但也要用大锅粉皮菜招待亲友乡邻。柏山镇某村正好有集体企业粉皮加工厂,村干部便往家送些粉皮,再说是白事,既符合当地规矩,也是人之常情。但姑父得知后立马给姑姑打电话交代不准收,姑姑便让人把卸下来的两包粉皮重新装上车。村干部觉得没面子,逢人便说姑父办事不近人情。
清清白白做人,干干净净做事,坦坦荡荡为官,姑父留下的是一身正气、两袖清风。
三
姑父虽居领导岗位多年,但从不以权谋私为子女亲友办事。表妹春玲在上世纪90年代初企业改革时下岗,生活困窘,想让父亲帮忙调入事业单位,姑父说下岗职工很普遍,要靠自已的能力寻出路再就业。
夫妻之间的理解支持与言传身教,也是传承优良家风的关键。姑姑的两个侄儿均在农村,多次求她让姑父给安排个收入稳定的工作,但姑姑一直劝侄儿们打消这个念头。姑姑毕竟是多年党龄的干部,她清楚姑父的性格和为人,更不会吹“枕边风”怂容他干违反原则的事。
姑父对孩子们的要求非常严格。任县教育局长期间,正是“文革”后百废待兴时期,他大胆进行教育改革,一手抓硬件设施建设,一手抓教师队伍素质提升,高考上线人数逐年上升,1984年还出了个全省高考文科状元,成为博爱县教育史上的“巅峰时期”。姑父并没有把此事作为个人政绩,反而以此为例教育子女树立志向努力学习,报效国家。春平是他们唯一的儿子,姑父从不溺爱,在言行思想上严格要求。春平也没有辜负父亲的厚望,考取了重点大学,毕业后考取公务员,分别在人事、组织部门工作,而后担任过乡镇领导、财政局长、副县长、最后到博爱县人大任职。他始终以父亲为榜样,勤勉高效务实工作,热心为基层群众排忧解难,有极好的口碑。
姑父整年在外忙碌,在姑姑眼里是不顾家的“工作狂”,但在儿女们心中,却是既严厉又慈爱的好父亲。他偶尔检查孩子们的作业,就会特别认真专注,只要发现谁的作业字迹潦草或做错了题,便会毫不留情地批评。工作之余一旦闲暇,他也会用怜爱的目光看儿女们津津有味享受他带回的零食,陶醉于家庭的温馨。
四
俗话说“最好的爱是陪伴”。姑父平素忙碌,很少陪伴孩子们,但他深知作为孩子第一任老师责任重大,不论工作多忙,一有机会便给孩子们灌输家风家教理念,让他们从小打下良好的思想、品德与人格基础。姑父的家国情怀教育更是儿女们人生和事业的起点,他从苦难深重的旧社会走过来,见证了新中国成立之初的羸弱和繁荣时期的富强,对党的忠诚和国家的热爱深镂于心。尤其是子女们和女婿、儿媳相继走上了领导岗位后,姑父时常告诫他们要清楚自已的使命担当,以德立身,忠于职守,在各自的岗位上建功立业。在他的熏陶和耳濡目染下,孩子们个个勤奋工作,对职责的敬畏从不懈怠。
在子女们心目中,伟岸的父亲就像指引他们成长的灯塔,指引着他们前行。他们很惊奇父亲学历不高,为何掌握了那么多名言警句。他们更佩服,每次做错了事,父亲却总爱在自已身上找原因。姑父常说“养不教,父之过,对孩子不能溺爱娇纵”,“今日事今日毕,凡事不能拖延”。正是姑父的悉心教育和影响,孩子们才个个争气且事业有成。每当在工作中遇到困难,他们总会想起父亲语重心长的嘱托,诸如“做人要诚信,处事要冷静,待人要宽容,办事要果断”,谆谆教诲字字珠玑,淳朴家风受益终生。
姑父一生光明磊落清正廉洁,对党忠诚信念坚定。患病后,孩子们想带他到大城市治疗,但他认为在哪都一样,不能过多花公家的钱。生命最后的那些时日,尽管他渴盼儿女们厮守身边,可还是反复交代时任博爱县许良镇党委书记的儿子:“镇里工作重要,别常来看我,有医生在……”弥留之际,他告诫儿女们:“你们都在部门上班,切记要努力工作,遵纪守法,我一生清白,没拿过公家分文,你们也要不贪不占,管好自己。”
好的家风是无声的教育,无言的嘱托,无痕的传承,也是最具影响力的社会正能量。用“君子风范,清风傲骨”形容姑父的一生再帖切不过。姑父用他的一生影响、教育和激励着后人,他的事业、他的初心,传颂在干部群众的口碑里,他的人格、他的品德,永远铭刻在孩子们的记忆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