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2025年01月06日
用心收集林草种质“芯片”
本报记者 李晓军
烘干机嗡嗡作响,簸箕、筛子齐上阵。2024年12月21日,市林业工作站实验室内,该站副站长吴洪勇正聚精会神整理柏树种子。
吴洪勇手头正在做的这项工作,是我市按照国家林草局、省林业局统一部署,首次开展的林草种质资源收集工作。
“一种树木要挑选1.5万粒以上的饱满种子,大约需要半个多月时间。”吴洪勇说。
记者看到,柏树的种子还在种球内。吴洪勇先将种球放进烘干机进行烘干,再轻轻敲打,随着种球外皮的破碎,一粒粒种子出来了。
然后,吴洪勇挥动簸箕,分出种子和外壳;摇晃箩筐,筛掉种子中的杂质;手工一粒一粒挑选出生虫的、干瘪的种子。最后,他将种子扔进水中,去除漂浮水面之上的种子,留下沉入水中饱满的种子……
“不同植物的制种要求不一样。”吴洪勇说,柏树种子干燥,收集起来相对容易一些。还有一些湿果,收集其种子更难。
其实,整理已采集的种子,只是种质资源收集工作的“冰山一角”。按照种质资源收集技术规程,技术人员收集一份种质资源,需要采集种子、录入影像数据、制作标本和封装DNA材料等内容。
“采集种质资源,需要大量户外作业,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结果。”吴洪勇一边翻开标本夹,一边介绍种质资源外业采集过程。
“这一份柏树的种质资源,采集于沁阳市的太行山区。”吴洪勇以柏树为例介绍,技术人员需要翻山越岭进行户外调查,选择长势好、无病虫害且挂果的树木。
“靠书本上的记录不行,一定要户外调查才能获得真实信息。例如,2024年我们原本计划采集一棵千年流苏树的种质资源,实地考察后发现,这棵树2024年没有结果!”吴洪勇说。
采集过程中,技术人员手持高枝剪剪下树木种子以及捡些自然掉落的种子,放进带有干燥剂的专用收集袋中;在向阳的方位,采集5片至10片长势好的树叶制作DNA材料。随后,将采集的标本录入影像数据。
2024年以来,我市林业部门组建的两支采集队伍,已陆续采集了黄荆、盐肤木、椿树、大果榉等数十种富有地域特色的种质资源。目前,此项工作仍在进行中。
林以种为本,种以质为先,种质被称作林业的“芯片”。林草种质资源收集保护工作是一项基础性、长期性、战略性的重要工作,对生物多样性保护、国家生态安全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
上图 吴洪勇展示植物标本。本报记者 李晓军 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