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2025年01月06日
老井
□ 朱兴武
老家村中有一口老井。从我小时候记事起,全村人畜用水都依赖于这口井。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那时村里人少,家畜也少,井水基本可满足人畜使用。
随着时代的发展,村里人口的增多,遇到久不降雨的干旱季节,井里的水已不能满足人畜所需,村民不得不到邻村井里去挑。
为了解决吃水难问题,村里人决定将这口老井再往下深挖,希望通过加大深度增加出水量。于是,老队长挑选了几个壮年劳力开始挖井。第一天老队长带头下到井底,在井下干了约两个小时后,由于井底缺氧,老队长逐渐失去意识,井口的人们发现情况不妙,随即让一人下去查看。此时的老队长已意识不清,下井的人急忙用绳子把老队长系好,井上的人一起用力将其拉出井外,经过约一个小时置地平躺后,老队长才逐渐恢复意识。经此教训之后,下井施工的人每隔一个小时就上来轮换一次,才避免了类似事故的发生。然而,尽管将老井又往下挖了一米多深,但出水量并没有增加多少,村民吃水难的困扰依然没有得到解决。
后来,村民半夜或凌晨天不亮起来挑水、抢水。因井里每天蓄水有限,每天在井边排队等水的人越来越多,有些不愿等的人都到邻村挑水去了。那些无力到外村挑水的老弱妇幼者,只能用水桶排着队,在井边长时间守候着,有时等候半天还打不到一桶水。
面对吃水难问题,有的人家能自行解决,有的人家却一筹莫展。事物发展到了极点就要发生变化。面对如此吃水难的困境,人们又寻找出一种新的途径。村里有一户人家找来一个能装几百公斤水的油桶改造成水罐,固定到平车上,再套上牲口到邻村拉水,这样一趟就可以拉回七八挑水,一家人能用好几天。受此启发,村里好多人家都自制了这种拉水车,邻居间也互相借用。
时间到了1995年,随着国家加强农村工作步伐相关政策的落实,解决山区村民吃水难的问题也摆上了当地政府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不仅给村里拨付了10万余元的专项资金,还派来了技术人员帮助村里勘察设计,通过蓄水提灌、埋管输送方式,把两公里外的山泉水送到了村里各家各户,让村民从此告别了祖祖辈辈肩挑车拉的用水状况。
2009年,国家出台的支农政策力度不断加大,在市、乡两级政府有关部门的扶持下,又将清澈纯净的水库水输送到了村里,取代了之前的提灌供水方式,使家乡人们的吃水问题从根本上得到了解决。
老井,像一位无私奉献的老者,默默陪伴着乡亲们度过了一个又一个的艰苦岁月,最终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