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2025年01月03日
古寺情思
□ 谢新源
一般说来,深山藏古寺,但身处平原的古代先民也是要烧香拜佛的,所以,亦有不少古寺就建在平坦如砥的原野。温县番田镇大吴村慈胜寺,就在县城西20公里的大吴村东田野上,从唐贞观年耸立到了现在。
50年前我上初中,受小学教语文却平时也爱画画的班主任影响,开始喜欢在黄草纸上涂鸦。听说离村五六公里的慈胜寺壁画线条工整,色彩斑斓,尤其天王殿西壁尚存完整的“四大天王”人物画,笔法奔放流畅,肌肉隆起,神形兼备,观之有脱墙离去之感,很想去看看长长见识。然而,却囿于当时的交通——往往一条村子连一辆自行车都找不到,加上初中、高中都在外村和公社驻地上,根本挤不出空,终是未能如愿。
唐是一个盛产壁画的朝代,于墓葬和寺庙墙上作画犹甚,替代了塑像和雕刻,在中国绘画史上地位独特、显著。慈胜寺里的壁画,我一直牵挂难忘。时光悠长,但带不走我对这座古寺的系兹念兹。今年5月,小麦抽穗扬花的春暮夏临,我终于走进这座历经1000余年仍基本完好的古寺。
田畴上的古寺初建成时占地达到惊人的5万平方米,中轴线上主殿5座,包括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延寿殿和毘庐殿。可惜的是,延寿、毘庐两殿早被无情的岁月沧桑剥蚀了去,仅存两处孤独的基台和台上承受立柱之重、横竖有序的石墩,现在能看到的唐朝遗存仅剩大雄宝殿、狮子门墩和覆莲柱础。因为古寺历史太过久远,有文字记载的大修、重修、增修就有6次之多。
近1400年过去了,古寺里最珍贵的文物,除却天王殿、大雄宝殿存留的壁画,再就是大雄宝殿前矗立着的那尊高5.4米的石经幢了。它镌刻于后晋天福二年(公元937年),共用17块青石,上刻经序和伎乐,形象逼真,刻工精湛,刀法流畅,姿态生动。专家们考证后说,此乃五代经幢之珍品,艺术价值同壁画一样高。
我站在大雄宝殿西山墙和北墙前面。满墙的壁画为何只残存下来4小块?我有些失望。还好,北墙上的这幅尚算完整,可窥视到它的整体风貌。这是一幅菩萨坐像,上穿青衣,下着棕色短袍,头戴蓝色团帽;右手抚胸,左手搁于左膝;双耳垂肩;眉眼皆细长,微蹙轻合,安详、静穆、庄严。其背靠之“背光”像一把莆扇,放射状的白、青、浅蓝、深蓝、棕色线条,轻柔飘逸。整个壁画让人望去顿生肃穆、敬畏、空灵、安然之感。
这幅壁画也许为后人临摹之作,但仍不失唐壁画高贵典雅、繁中寓简、流畅而灵动的大唐气韵。
“真是遗憾,怎就剩这残缺的几幅?”我问陪我前来的同学玉明兄。高中毕业后,我当兵,他回村教书。
“根据县志记载,民国十八年前后,好多壁画被当地乡绅勾结奸商凿揭盗卖国外去了。”他愤愤然。
大凡古物、古迹,常遭火雷电、水、风雨雪之灾不足为奇,但监守自盗可是件触天条、犯众怒,人神共愤的事啊。我也在心里愤慨。据说,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村民们轮流站岗坚守,最终古寺得以保全。
走出慈胜寺,麦花洁白,散发出的阵阵清香随风而至,沁入心脾,令人愉悦。我回头眺望渐离渐远的古寺,红墙绿瓦依然那般醒目,淡淡紫烟盘绕其上,仿佛在传递大唐贞观之治弥久而不衰的盛世气息。我情不自禁地默默感叹:但愿慈胜古寺这座故乡土地上难得的全国重点保护文物就这么安然至久地存在着,使得故乡乡亲的心始终有一处安放的地方。
豫ICP备14012713号
备案/许可证号:豫ICP备1401271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