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2025年01月03日
童年的记忆
□ 朱帮义
不知不觉,我已步入耋耄之年,对以前很多事情的记忆开始有些模糊,但唯独对童年的生活记忆犹新。童年的生活既苦楚又快乐,苦楚是因为儿时的物质生活条件很差,平时缺吃少穿,甚至连上学的学费都交不起;快乐是因为童年思想简单,生活无忧无愁,什么困难都不怕,只知道每天开心地玩耍。
1950年秋,我上小学一年级,学校就在自家居住的村庄,上下学有1公里的路程。那时候,村里的孩子上学没有家长陪同,下学也没有家长接。家里没有自行车,上下学完全靠自己的两条腿。冬天,白天时间短、夜晚时间长,家里没有钟表,掌握时间完全靠家里养的公鸡早晨打鸣来计算。一般每天早晨鸡叫过三遍,天就明了,这时候家长会叫孩子起床上学。时间不好掌握,常常是我到学校后天还黑乎乎的,学校大门不开,天气寒冷,脚被冻得生疼,只能在学校门口来回跑动,以增加热量。每天去学校,都是和邻居家的孩子相互搭伴,一路有说有笑。
过去,农村流传一句话:“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我从小就养成了帮父母干活的习惯,烧过锅,拾过柴,推过磨,担过水。每年春天,是农村青黄不接的季节,家里没粮食吃,我便同本村的小伙伴一起到田间挖野菜,到村头的树林爬树够槐花、捋榆钱、掏鸟蛋等,用来帮助家人充饥。到了夏收、夏种时,父母特别忙,我会帮忙送饭、往打麦场运麦捆、拉石磙碾庄稼等。深秋时节,秋收、秋种,父母更忙、更累。我们家孩子多,而我作为家中的老大,什么事都抢着去干。秋天,我在地里看过庄稼、帮母亲摘过棉花、给家里的牲口割过草。有时干活累了,我会同小伙伴在路沟里烧红薯、花生、毛豆,搞得手和脸上都是黑灰。到了种麦子时,我常常帮父亲拉犁、拉耙、拉耧,干些自己力所能及的农活。
寒冷的冬天,农村夜晚十分安静,那时候农村不通电,村里一片漆黑。男人们聚在村中的牲口棚里聊天,女人们在家点上煤油灯纺花织布,孩子们则跑到村里的打谷场上玩耍。明月高挂,照亮了村里的角角落落。我们玩的游戏很多,有捉迷藏、打纸牌、弹玻璃球等,欢笑声、打闹声此起彼伏,响彻村子上空。一个个浑身灰土、满头大汗,啥时候玩累了才想起来回家。
我的童年虽说穷一点、苦一点,但生活得很有乐趣。一眨眼几十年过去了,但童年的记忆仍历历在目。
豫ICP备14012713号
备案/许可证号:豫ICP备1401271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