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2025年01月03日
两代人的边界感 需守护更需呵护
本报记者 梁智玲
作为子女,成家后,你是否还与父母居住在一起?作为父母,在帮子女带孩子、享受天伦之乐时,你是否也为与子女之间的关系而困惑?边界感,正成为家庭生活中越来越被关注的话题。健康的边界感,是家庭生活健康、和谐的基础之一。父母与子女之间需要亲密感,也需要互相守护、用心呵护一分边界感。
小丁今年32岁,在外人眼中,她一直是乖乖女的形象。她从小就懂事、听话,工作、婚姻也很顺利。婚后,她和丈夫一直与父母居住在一起。在外人看来,他们的家庭十分和谐。然而,外表和谐的背后,也隐藏着从未停止的小摩擦以及家庭成员间的相互不满。
小丁说,相处时间久了,彼此都会为一些小事“内耗”。举个例子,小丁的妈妈特别喜欢运动,每到周末就想带着小丁去健身、逛公园,可小丁辛苦工作了一周,到了周末就想窝在家里休息甚至想睡个懒觉、刷个视频。小丁的妈妈认为,这是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就会不停地唠叨,让小丁很崩溃。
除此之外,小丁还因与父母收拾房间的标准不一样、频繁点外卖等生活习惯发生矛盾。小丁说,她和妈妈之间经常为这些小事起摩擦,爱人每次都不表明自己的态度,看似很和谐,但时间久了,每个人心里都有想法。“即使是母女之间,也应该有边界感。子女成年后,如果两代人之间相互渗透彼此的生活过多,并不能更好地建立亲密关系。”对此,我市心理健康宣讲专家张坤秋说。
与小丁的父母做法不同,在与成年子女的相处过程中,我市73岁的徐阿姨有一套自己的办法。“儿子结婚后,就被我‘赶出家门’,这样做看似不留情面,其实对彼此都好。”徐阿姨说,“孩子大了都有自己的想法和生活,如果条件允许,两代人还是早一点分开为好,保持边界感,各自保留空间,反倒更亲密。”这两年,为了帮儿子照顾孩子,徐阿姨和老伴的做法是白天把孙子接到自己家照顾,晚上再把孩子送回儿子家。这样,既帮助了儿子、儿媳妇,也没有过多参与他们的生活,彼此都感到轻松。
在心理学上,边界感叫“个人边界”,是指个人自主决定的人际间的规定和尺度。它的内容就是“我多大程度愿意被对方入侵,别人对待我的有些方式是我允许、让我感到舒服的,另外一些则会让我不舒服、感到被冒犯”。张坤秋说,家庭生活中,除了在语言上攻击、在生活空间中侵占等较为明显的行为外,亲人之间的冒犯常常会较为隐蔽。比如,替代对方表达感受和想法,强加给对方自己认为好的东西以及过度关心等。在与人相处的过程中,如果感到压抑、生气,或者产生其他不良情绪,可能就是别人越过了你的边界。
两代人之间如何更好地守护和呵护边界呢?一个人边界感模糊的原因,主要来自原生家庭,在孩童时期因父母的过度满足或者过度指责与要求,从而导致其失去独立思考的意识,这也是有些人无法发展健康清晰的心理边界的重要原因。在家庭生活中,要建立健康的心理边界感,不妨试试以下方法:要把自己当外人,不要总把自己的意愿强加于别人,不要过多介入别人的工作和生活;要懂得拒绝,明确表达自己的态度和观点,坚持自己的底线;摆正自己的位置,待人不过度热情,共情要适可而止。“无论是父母还是子女,都应该明白一个道理,适当的距离、健康的边界能让彼此之间更舒服,也是彼此间其他一切健康关系的基础。”张坤秋说,就目前很多家庭而言,有界限、有距离、有联系、有守望,是父母与子女相处的最佳方式。双方能换位思考、相互包容,彼此不越界,能让亲密关系更亲切。反之,太近的心理距离只会成为彼此的束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