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2025年01月03日
腊月乡事
□薛凯敏
一进入农历腊月,就进入了年的倒计时。
这时的乡村就热闹起来,街上的人也多了起来,整年不见的人在这里也能邂逅。
腊月,与其说是数九寒冬,不如说是心暖如火。
进入腊月,乡村的集市便热闹起来。每天街上采买的人络绎不绝,熟人之间相互打着招呼,长久不见的亲朋好友也会在不经意间拍拍你的肩头,让你在惊讶之中倍感惊喜,接着便是一番盛情邀请,哪天到你家、哪天到我家的“不见不散”。路边卖粉条、海带、大枣、柿饼和卖布做新衣裳的也多了起来,吆喝声此起彼伏,让你应接不暇。这时你可要装着视而不见,目光也不要与他们对视,否则,那浓浓的乡情会让你彻底“沦陷”在热情之中,根本没有拒绝购买的理由。
腊月,也是孩子们高兴的日子。这个时候,学校的考试也结束了,不管考得好与不好,家人也不会训斥他们,他们像挣脱了缰绳的小马驹,尽情撒欢儿,尽情做着自己喜爱的事。时断时续的鞭炮声就是他们制造出来的,这个时候,家人给的一两角钱就会在街上派上用场,买上100响俗称“麦茬骨朵”的鞭炮,一边走一边一个个从手中扔出,“啪”的一声,在半空中响起,很是惬意。这种细如麦茬般的鞭炮安全系数高,一百响实实在在,不多不少,一般都是拆开来一个个放,谁也舍不得一下全部炸响。那时的腊月,乡村上空炊烟缭绕,鞭炮的硝烟融入其中,让乡村的天空少了寡淡,多了热闹。
腊月里,也往往是下雪的最后机会。这个时候,如果有雪,便会毫不吝啬地漫天飞舞起来,先是一阵剧烈的冷,然后是呼啸一两天的风,最后才是睡醒后推开门窗的一地白。这不声不响的赐予和不请自来的不速之客,让腊月更有了节日的韵味,孩子们打雪仗、垒雪人,大人们忙里忙外扫院子、扫房屋。年货一点点地往家拎,拎着拎着就拎到了除夕的红灯高照,拎着拎着就拎到了正月的鞭炮声声。
腊月的乡村让人间的烟火气息达到了顶峰,烟火气息中谁家的炊烟里最先散发出蒸馍、煮肉的香气,谁家在外的游子就回来了。这时,在外的游子都是千里奔赴,不管路上有无风雪,他们总是向着家的方向拖家带口、大包小包,直到看到家门,才会热泪盈眶吁出一口气;那些回不来的人,也会提前把一年挣多挣少的安慰邮寄回家,即使是一张在外的照片,也总是喜笑颜开,把一年的心酸藏在自己的影子里。
这个时候,适合相互问候。隔着墙,会问一声:“哎,都准备齐了没有?”与人相逢,会问一句:“嗨,你家娃子今年来信了没有?”之后,还会回头追问:“嗨,写对联的红纸买了没有?”也适合向街坊邻居借个笼屉,早早把枣花馍、豆包、肉包蒸出来晾晾,再炸些麻食、角花,走亲戚、送邻居、供祖宗;更适合把压岁钱数了一遍又一遍,给谁给谁都早早地数好掖在被褥底下。
腊月中有“一阳初夏中大吕,谷粟为粥和豆煮”的腊八节,有“小年闲爱春,认得春风意”的小年,有“除夕更阑人不睡,厌禳钝滞迎新岁”的除夕。
夜未央。噼里啪啦的除夕最热闹也最闹心,热闹的是家家都在相互祝福、阖家美满,闹心的是天增岁月人增寿,又长了一岁。在父母怀里撒娇的年龄已过,挣压岁钱的年纪也成了记忆。如今,我们也成为别人撒娇的港湾,也成了他人未来的回忆。
乡村大地,虽然冰天雪地,但家家户户哈出去的热气总能融化一树的冰挂。田里的麦苗还匍匐在地,树上的枯枝在蓝天的映衬下像谁的钢笔画,河堤上不声不响的柳已“乍看摇曳金丝细,春浅映、鹅黄如酒”,河面的冰也在日头的照射下有了丝丝裂痕。
腊月的乡村是一首宁静的诗,是一幅素雅的画,是一曲常听的歌。乡村的冷只在屋顶,进入家中,你会感受到那无尽的温暖和治愈的力量。腊月,让人们懂得了珍惜,懂得了感恩,懂得了生活中那些平凡而又珍贵的瞬间。
此刻,乡村的大地已是“先生茅屋春犹早,只有阶前碧草知”了。
豫ICP备14012713号
备案/许可证号:豫ICP备1401271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