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报平台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内容详情
2024年12月27日

刘聚奎:

南北转战 军地建功

□吉怀儒 吉鸿宇

上图 刘聚奎。

(王斐文供图)

刘聚奎(1910年3月~1984年1月),博爱县柏山村人。1930年参加革命活动,1931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3年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历任中共豫北工委(特委)委员,道清游击支队政治部副主任,八路军晋东南独立游击支队(赵谭支队)第2大队政治处副主任、团政治委员、军分区司令员、政治委员兼地委书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60军178师政治委员,川北行政公署副主任,西康省人民政府副主席、国营第八四四厂党委书记兼厂长,政协陕西省副主席、党组成员等职,曾受到毛主席的表扬。

百折不挠 坚持革命

刘聚奎自幼聪慧、性情豪爽,富于反抗精神。在上高小时就参加革命活动,在开封第一高中求学时,经开封团市委书记符中真介绍,参加“反帝大同盟”,开始接受共产主义思想。1930年11月7日,在开封参加纪念十月革命的“飞行集会”,作讲演、撒传单,遭国民党当局逮捕,因查无实据被释放。

1931年3月,刘聚奎到北平(今北京)师范大学当旁听生,同时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任团支部书记。“九一八”事变后,根据革命工作需要,中共党组织安排他参加河北省委举办的抗日游击训练班。6月,因叛徒出卖被捕入狱,关押在北平草岚子监狱。面对敌人严刑拷打,他不畏严刑、坚贞不屈,与国民党反动派作坚决斗争。1933年由团员转为共产党员。1936年11月经党组织营救出狱。

出狱后,刘聚奎遵照组织安排,回到家乡博爱县柏山村进行革命活动。1937年9月,与程明升等组建中共豫北工委(豫北特委),任组织委员,负责博爱、沁阳两县党组织的恢复与发展工作。刘聚奎在柏山村兴办“武学堂”,宣传中共抗日主张,曾被国民党县长吴明浚软禁。他大义凛然,与反动派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后经组织营救获释。12月,刘聚奎在柏山村发展刘甫成、刘纯喜等人入党,成立了中共柏山村第一个党支部,豫北特委宣传部长程明升参加了党支部成立大会。从此,中共党组织在博爱山区的抗日活动更加活跃。

发展武装 抗击敌寇

1938年2月20日,日寇侵占博爱县城后,面对日军的烧杀抢掠,刘聚奎以柏山村武学堂的积极分子为基础,以中共党员为骨干,建立柏山游击队,开始二三十人,后来有该县七方村“抗日自卫团”的加入,逐步发展到70多人,被编为“河北民军太行南区游击司令部第6支队”(即太南游击队),开展抗日武装斗争。为解决游击队的给养问题,刘聚奎动员父亲刘传周多次拿出银元和粮食资助部队。

1938年5月,根据上级指示,焦作道清游击队与刘聚奎“太南游击队”、第4支队2大队和王毅之的豫北人民抗日游击队第3支队,合并为八路军道清抗日游击支队(即道清支队),队伍300多人。桂承志任支队长、王卓如任政治委员、刘聚奎任政治部副主任。下设3个大队和3个股。道清支队经常活动在焦作、博爱、修武、武陟之间,袭击敌伪,破坏交通,消灭敌人,壮大自己,成为一支坚强的抗日武装。

1938年10月10日,道清支队与修武县抗日民主政府县大队在辉县薄壁接受整编,整编为八路军第129师晋东南独立游击支队(也称“赵涂支队”,11月改称“赵谭支队”)第2大队。道清支队编为第1营,营长江春贵、教导员薛为余(薛林川),下设3个连,即原来的第2大队、第5大队、第8大队。12月初,该大队从辉县来博爱活动,12月4日当部队行至许河村(今属中站区)附近时,遭到国民党第四专署保安团与地方反动武装的无理拦截,刘聚奎身入虎穴,三次与国民党顽固派交涉,讲述我党团结抗日的主张,驳斥顽固派搞磨擦不抗日的行径,顽固派执迷不悟,最后导致“许河事件”的发生,使第2大队遭到严重损失。突围后,到陵川编为八路军第129师晋东南独立游击支队(赵谭支队)第3大队,刘聚奎任大队政治处主任(后任第1大队政治处主任),率队参加壶关反扫荡战斗和围歼国民党第97军的战斗,出色地完成阻击任务。1940年4月,赵谭支队编为第8纵队新3旅,刘聚奎调任该旅9团政委,在清丰、滑县一带参加反扫荡斗争,该团紧密配合兄弟部队开展游击战争,灵活机智地打击敌寇,为巩固晋豫鲁抗日根据地作出了贡献。

1943年3月,刘聚奎调任太岳区第三地委书记兼军分区政委,认真做好思想政治工作,使三分区的指战员团结一致,齐心抗敌。8月,在日寇侵华总司令冈村宁次指挥的大扫荡中,他根据情报,布置一个团打伏击,全歼冈村宁次抽调的100多日寇官兵,给日伪军当头一棒,同时他带领部队避实就虚,针对敌人妄想把八路军消灭在沁河中游一带的企图,及时将部队转移,迫使日寇退兵,取得了反扫荡的胜利。

1944年6月,太岳军区命刘聚奎带领第四军分区18团打开黄河渡口,他随即带部队到济源,横扫黄河沿岸百里敌据点,占领宝庆渡口,迫使伪军一个团起义,受到太岳区党委的表彰。11月,他奉命带领第18团和第59团渡过黄河,建立豫西二分区、担任分区司令员兼政委和地委书记,发动群众开展武装斗争,积极开辟解放区,建立县政府和县武装大队,为夺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作出了贡献。

解放战争 南北转战

解放战争时期,刘聚奎任太岳军区第一军分区司令员,率部攻克山西灵石城,歼灭守敌李子发师。在晋南战役中,他带领部队攻克金庄和郭庄,歼敌800多名,又率部打下张兰镇全歼梁家寨守敌2个连,10天内三战三捷,顺利完成牵制和堵截敌人南下的任务,保证了晋南战役的胜利,受到上级嘉奖。

1948年6月,太岳一分区部队改编为中原野战军第15纵队43旅,刘聚奎任旅长。在晋中战役中,该旅奉命强占董村铁路桥,切断敌人北上太原的企图。刘聚奎率部自平遥直插敌后,占领了董村,炸毁铁路桥,并固守4天3夜,打垮敌人2个师、2个旅共10个团的连续进攻,保证我主力部队完成对赵承缓集团的合围,取得全歼敌军10万多人的重大胜利。董村阻击战是晋中战役的关键,兵团首长在战役总结中对43旅表彰肯定:“43旅坚守董村阵地,击溃敌33军多次猛攻……对全局作用重大,是全歼赵承缓集团的主要因素之一。”徐向前司令员专门讲到:“守董村这个部队是好样的。”亲自给第43旅贺功,还将该旅第127团坚守董村的战斗总结,作为模范战例印发兵团所属部队学习。

1948年8月,刘聚奎奉命调任第8纵队22旅政治委员,参加解放太原战役。第22旅和24旅的任务是围歼小店守敌,他带队前往,首先突破敌防御阵地,巩固了突破口,继而与第24旅会合,全歼小店守敌国民党暂编第44师和保安团,拉开了太原战役的序幕。中央军委毛主席为表彰太原外围首战告捷,亲自签发“歼敌两师甚慰”的电报。在夺取太原战役敌人松树坡集团阵地的战斗中,刘聚奎从实战出发,放弃过去先炮击后步兵延伸的打法,大胆地使用突然攻击、以强大的预备队打击敌人反扑的战术,出其不意地攻占敌松树坡集团阵地,打垮敌人12次疯狂反扑,巩固已得阵地。兵团首长称赞:“攻占松树坡是使用新的作战方法的成功。”并将该论述载入《攻太原战术补充指导》,又作为模范战例写入太原战役“第一阶段总结”。此后,刘聚奎又率部参加了攻城战斗,夺取了太原战役的最后胜利。其间,第22旅整编为第60军178师,刘聚奎任该师政治委员。

1949年,第178师奉命到豫西剿匪,刘聚奎率部日夜兼程,提前攻占陕州,配合军区部队剿灭了盘踞豫西的李子奎匪部,保证了陇海铁路的畅通,加快了扶眉、秦岭等战役的实施,有力地支援了解放军进军大西北。1949年12月30日,刘聚奎在成都参加了解放军入城仪式,入城后,第178师改为成都市卫戍部队。

任职地方 再立新功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刘聚奎转入地方工作。1950年1月,他任川北行署副主任(胡耀邦任第一书记,驻南充市)。1952年9月,任西康省人民政府副主席。刘聚奎参加地方工作后,认真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剿匪反霸、民主建政、土地改革,在恢复和发展生产等各项工作中,都出色地完成了任务。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1955年9月调任西安第八四四厂党委书记兼厂长,为军工建设作出了贡献。

1979年10月起,刘聚奎当选为政协陕西省第四届、第五届副主席。他广泛团结党内外同志,积极工作,把党的利益和革命工作看得高于一切。他在发病的前几天,仍孜孜不倦地调查研究统一战线和人民政协工作中的新情况、新问题,生命不息,工作不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