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2024年12月06日
记忆中的美味
□ 陈丽娟
时光如白驹过隙,悄然流逝,然而,记忆中的某些味道却如同璀璨的星辰,永远在心底闪耀。焦作酱油在我心里便是一分承载着岁月温情与美好的独特美味。
小时候,在农村老家的日子充满了艰辛与质朴。平日里,炒菜、做饭不过是放点盐调味即可。条件稍好些的再加点自家做的醋或晒的酱,平日里基本上没有吃过酱油。过节时去村里供销社打一瓶酱油,都能让一家人欢喜许久。有了酱油的饭菜,仿佛被施了魔法一般,味道瞬间变得格外诱人,让人食欲大增,能多吃上一大碗饭呢。那放了酱油的菜,我们甚至会把菜汤都喝得干干净净、一滴不剩,只为贪恋那一抹醇厚的滋味。
第一次吃焦作酱油要追溯到上世纪70年代初期。妹妹参加工作后和一位家是焦作的同事住一个宿舍。妹妹把母亲做的素包子、烤红薯等农家食品带给她吃。她送给妹妹一瓶“酒”,妹妹愣了一下说:“我不会喝酒。”她咯咯地笑了起来,说瓶里面装的是焦作酱油,让我们尝尝。
当那瓶酱油出现在我们面前时,打开瓶盖,一股浓郁的香气扑鼻而来,那色泽更是深沉而诱人。尝上一点,味道醇厚,色味俱全,与村里供销社卖的酱油简直不可同日而语。放入焦作酱油的饭菜特别好吃。我老家中午饭常吃面条,大伙有个习惯——除了天气不好外,就端着碗在院子里聚在一起吃。那天,我端着放有焦作酱油的面条聚堆吃饭,春花嫂子看着我的饭说:“妹子,你今天的面条咋这么香呀?”我说:“放了焦作酱油。”她说:“我说呢!”我说:“你尝尝。”春花嫂子顺手从我碗里夹了一筷子。“姐,让我也尝尝!”玉玲小妹也夹了一筷子,两人都说好吃。我看着她们羡慕的样子,就从屋里拿出酱油瓶给每个人碗里倒了点。从那以后,我们家便开始钟情于焦作酱油。渐渐地,妹妹往家捎酱油的次数也增多了,每次回来都给我们院里的邻居送去一碗,大家高兴地说焦作酱油味道真好,夸我妹妹是个好姑娘。邻里之间的情谊,也在这酱油的香气中变得更加深厚。
我调到焦作上班后,有幸得知同事李青萍的父亲在酱油厂工作。从她口中,我了解到了焦作酱油的制作过程。那是一种传统与匠心的融合,每一道工序都饱含着工人的辛勤与智慧。先挑选优质的豆子,将豆子洗净后浸泡吸收水分,蒸熟冷却到40摄氏度左右,加入小麦面粉搅拌均匀,放到竹席上摊开保温制曲,再放入罐中倒些配制好的盐水发酵,还得定期翻动,使其发酵均匀。发酵结束后,将其过滤去渣得到酱油原汁,放置一段时间酱油颜色变深,风味变得醇厚,口味才会极好。从精细的酿造工艺,到严格的质量把控,焦作酱油的诞生就像一场奇妙的旅程。经过复杂又精致的制作,焦作酱油怎能不成为美味呢?
我每次从焦作回老家不带什么礼物,只带一大塑料桶焦作酱油,送给左邻右舍,让大家都吃上这美味。乡亲也把蒜、红薯、小米等土特产送给我,让我带到市里送给我的同事。
然而,随着时代的飞速发展和变迁,各种瓶装酱油纷纷上市,并迅速占据了大小商场的货架。在这股潮流的冲击下,我却记不清何时焦作酱油在市场上渐渐消失了。它就像一颗曾经璀璨的流星,划过岁月的天空,留下一抹令人难忘的痕迹。
无论时光如何流转,我永远忘不了焦作酱油的美味。那是故乡的味道,是家的味道,是邻里之间温暖情谊的味道。它如同一个珍贵的记忆宝藏,永远珍藏在我的心底。每当想起它,便会勾起我无尽的思念与感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