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2024年12月06日
国之脊梁
□ 薛凯敏
如果说时代造就英雄的话,那么我们这个时代也应该英雄辈出。《国之脊梁》这本书之所以受到读者的喜爱,是因为从书中你能读出一个时代的缩影,你能读出一个时代的奋斗,你能读出一个支撑时代发展的巨大力量。今天,我们把过去那些默默奉献、不为人知的精神力量解密出来,就是要把他们像旗帜一样高举起来,让每个中国人都知道他们、崇拜他们、追捧他们。这就是我的感受。
《国之脊梁》是值得一读的爱国主义书籍,书中收录了钱学森、华罗庚、郭永怀、茅以升等40位科学家鲜为人知的故事。他们为国家强大隐身于大山、蛰伏于沙漠、行走于山川、藏身于地下,为祖国建设作出卓越的贡献,让人感动,令人敬佩。他们的故事是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教材,是对心灵的洗礼,是当今国人对如何追星的反思和警醒,是激励全中国人民奋发图强的精神支柱,更是他们对祖国忠心耿耿、对信仰念念不忘、对事业精益求精的爱国情怀。
屠守锷,这个被誉为“共和国神剑”的铸造者,是我国“两弹一星”与航天技术的开拓者之一,长期从事导弹与火箭总体技术理论研究与工程实践工作,对导弹研制过程中重大关键技术问题的解决、大型航天工程方案的决策、指挥及组织实施发挥了重要作用,为我国航天事业作出了杰出贡献。
1980年,屠守锷带队到甘肃酒泉进行我国第一枚洲际弹道导弹的首飞试验。面对洲际导弹数万计的零部件他都要过问一下,而且还要和各个岗位的技术人员一起对安装的零部件严格地检查几遍。一次,他在排查中发现少了一颗鱼眼睛一样大的圆珠子,为了找到这颗珠子,眼睛近视的他硬是趴在地上一点一点地摸着找。他说,找不到这颗珠子,就会“硌得我寝食难安”。1980年5月18日,当洲际导弹立于发射架上等待发射时,他爬上几十米高的工作台上又检查一遍,直到万无一失才写下“可以发射”四个大字。
郭永怀,我国近代力学事业的开拓者之一。他和钱学森、周培源、钱伟长等规划了我国高等学校力学专业的设置,他和力学家们运筹帷幄,认真研究了近代力学的发展方向,制定了学科的近期开展规划和远期奋斗目标,使我国近代力学一起步就有很高的基准。
1963年,郭永怀来到海拔3800米的青海核试验基地,严重的高原反应使得他每天像缺氧的鱼一样大口大口地喘着气。为了害怕自己“睡过去”,在住宿的房间里,他抽去床铺上的褥子,仅剩一张床单铺于床面,这样他一翻身就能被钢丝硌醒。1968年12月4日,郭永怀乘机去北京汇报工作的途中,因飞机失事牺牲。同事在飞机坠毁地附近找到郭永怀时,只见他和警卫员紧紧抱在一起。当人们把他们分开时,惊讶地看到了感人的一幕,他们拥抱在一起保护的资料完好无损。
半导体材料科学的先驱林兰英说,无论是上世纪50年代还是上世纪80年代,甚至是21世纪,有一个我们大家必须遵循的共同点,那就是,凡是炎黄子孙,你应该把你的黄金时代贡献给国家的科学事业。
1949年,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州迪金森学院把金光闪闪的金钥匙挂在脖子上的林兰英,回国征途也是一波三折,先是高薪挽留,再是次次阻挠,最后是设置羁绊——当林兰英上船后,美国警察仍以种种理由阻挠,虽然搜去了她6800美元的储蓄,但行李中的500克储单晶和100克硅单晶安然无恙,让她觉得能为国家保住极其珍贵的半导体材料,值!
还有我国气体动力学和铀同位素分离专家、女院士王承书,我国石油精炼技术的奠基人和石油化工技术的开拓者侯祥麟,我国抗生素事业的开拓者、生物有机化学的先驱汪猷……
正是这些我们并不熟悉但支撑着共和国的脊梁,才使得我们国家由站起来到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底气十足。
读读《国之脊梁》,读的是一种精神,一种中华民族永不服输、永不言败和对事业精益求精的精神。那种精神是民族复兴的前进动力,是民族前行的铿锵步伐,是民族进步的生生不息。
读读《国之脊梁》,读的是一种信仰,一种对信念、信心的追求。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屹立于东方,就是有无数个中华儿女对信仰的不断探索和孜孜追求,正是他们的前赴后继,中华民族才能得以伟大复兴。
读读《国之脊梁》,读的是一种敬仰,一种对英雄的敬仰,一种对坚持的敬仰,一种对奉献的敬仰。对这些奉献者的敬仰,是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根脉。在这个时代把他们当作最耀眼的明星去追捧,是我们这个时代崇尚英雄的魂脉。
哪有什么岁月静好,不过是有人替你负重前行。
读读《国之脊梁》,你就读懂了国家繁荣富强的来之不易,就读懂了一个个脊梁擎起的那个家叫中国。
投稿邮箱:1579616793@qq.com(请注明姓名、电话及具体地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