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报平台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内容详情
2024年12月06日

积极推动优秀传统文化进企业、进学校、进机关活动,只为——

让读书启迪心灵让经典照亮人生

本报记者 赵改玲

记录孔子及其弟子思想言行的语录集《论语》,充满了生活智慧,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元典之一,已成为世界读懂中国的文明密码。如何让更多人认识它的价值?如何为《论语》觅得更多知音?近几年来,作为《论语》的超级粉——焦作市作家协会副主席、焦作文化坚守者李乐观,坚定不移在企业、机关、学校等讲读《论语》。他通俗易懂的语言、图文并茂的讲解,让《论语》这一儒家经典,飞入寻常百姓家。

和焦作名家交流,碰撞出思想的火花

和洪范是焦作首届文化坚守者,李乐观是焦作第二届文化坚守者,《论语》交流中,两人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呢?

两人都认为《论语》在当代有着不可替代的价值。

和洪范认为《论语》的当代价值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给我们提供了无穷的智慧。读《论语》能思想升华,让人有价值承担,有人文理想。孔子的话行气于文,化文于脉,藏脉于典,用典于理,透理于义,集义于行。这种力量的获取需要反复读、认真读、日日读,时间久了,必能“腹有诗书气自华”,从内而外,温润如玉。《论语》中提到的很多弟子,开始并不都对孔子言听计从,如宰我、冉求等人不服管教,甚至很叛逆,还敢跟老师顶嘴。但是在孔子身边待一段时间后,他们无不心悦诚服。为什么?因为孔子的思想行为感化了他们,这是榜样的力量。二是《论语》的“和合之功”。中国文化的根本就是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和”,是指不同文化的大融合,朝代的更迭,外族的入侵,最终都归于汉文化的大熔炉之中,重新成为中华文明的一部分。“合”,是指中华文化各家之合,有统一的归属感。墨家、法家、兵家、农家、纵横家等,都与儒学有千丝万缕的关系,不能分开来看,如果线条分得太细,哪一家的丝线都不能悬垂厚重的中国文化,需要相互借鉴、相互融合,这样才能发扬光大。三是对现实生活的深刻影响。我们今天遵守的礼仪规范、散发出的人文气度,无不受到《论语》的影响,在学习它的同时又反哺于当今的生产生活,汲取营养,增长才干,提高智慧,解决社会生活中形形色色的矛盾和问题。

今年年初以来,李乐观还和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张丙辰一起探讨《孔子的素质教育思想及实践》。通过交流,两人从《论语》中找到教育了的密码——立德树人、因材施教、不拘一格、注重实践、思维创新。

《论语》进校园,经典润心田

“一个普通人完全凭借自身的努力,成为礼乐专家、文化名流、教育达人,孔子成圣成贤的过程,为我们今天每一个有志于学的人提供了无与伦比的激励和样本。”近日,李乐观来到河南理工大学,为学生开展《乐读论语》专题讲座之《孔子是怎样炼成的》。台下观众热情似火,一张张青春面孔流露出对《论语》的渴望。

在这次讲座中,李乐观通过孔子生命历程中“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几个阶段,讲述孔子如何通过学习和历练成长为一个圣贤。

近几年来,李乐观不遗余力地推动《论语》进校园活动。最近,他给学生们讲了《孔子的糗事》《孔门弟子群谱》《孔子周游列国》等。同学们纷纷表示,李乐观的讲解通俗易懂,富有现代气息,让他们读《论语》时少了不少隔膜。

今年,李乐观还在焦作师专开设了《论语》专业课,46节的课程让学生沉浸式感受了《论语》的当代价值,真正做到了让《论语》入目、入耳、入心、入行,在教学实践中落地生根。记者曾读过《中国教师报》的一篇文章,文章中说,《论语》进校园是普及国学教育的关键所在,是保障教师幸福恒久的措施,是我们一生要读的书。这个幸福教育是建立在生命成长基础上的幸福。概括来说,我们可以通过以下路径获得:首先,让《论语》进校园,建立专家指导下的教师《论语》研修小组,用一部分人的切身行动带动和影响全体教师。让他们在读《论语》中幸福、快乐起来,让生命和心灵成长起来,从而带动经典在学生生命中扎根。其次,编写校本《论语》教材,开设《论语》课程,这样有助于帮助学生走进经典。最后,围绕《论语》开展各项活动,真正用行动做事,在此基础上让师生解读《论语》,与孔子进行深度心灵对话,在深度学习中走向追求至美至善的人生幸福之路。

这样说来,李乐观的《论语》讲座,善莫大焉。

进企业,探讨《论语》中的儒商文化

崇文而笃志,德厚而业兴。

儒商,最初来源于儒家思想,兼具道德智慧和财富成功,既是儒者的楷模,也是商界的精英。儒商有着超越功利的更高追求,有对家国情怀的远大抱负和兼济天下的崇高社会责任感。在企业里,李乐观通过和商会合作,开座谈会,一起聊《论语》,让《论语》为企业发展注入活力。通过讲座,大家都对《论语》有了新的认识。

焦作市委统战部副部长、市工商联党组书记康晓东说,儒和商,两者因循思变、达到完美统一就是儒商。儒商的鼻祖可追溯到孔门十哲之一端木赐(子贡)。他不仅是一位成功的商人,而且在政治和外交方面有着卓越的成就。端木赐所倡导的“义利合一”的商业伦理,“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的行为规范,都成为儒商精神的圭臬。学习并弘扬儒商文化,尤其是大力弘扬新时代怀商精神,具有清本溯源的现实意义。市工商联将进一步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更好发挥民营企业“娘家人”“贴心人”作用,以深入推进“三会三联三服务”工作机制为抓手,加强政治引领和系统培养,大力弘扬优秀企业家精神,鼓励激励优秀企业发挥头雁效应和示范带动作用,真正把怀商精神发扬光大,努力锻造一支“讲政治、懂经营、有激情、正能量”的民营企业家队伍。

焦作市工商联副主席、焦作市江苏商会会长、焦作鸿运置业有限公司董事长陈彬彬认为,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仁的行为表现是德。巧合的是,苏商精神“厚德、崇文、实业、创新”,正与《论语》思想的春风化雨相互契合。在实业报国、锐意创新的步调上,一大批优秀的企业家如雨后春笋般脱颖而出,在多个经济领域笃行不怠,成绩斐然,书写了苏商的灿烂诗篇。他们有温度、有情怀、有社会责任感,用初心和使命践行着苏商风范。抗洪救灾、帮扶残弱、脱贫攻坚、帮助江苏籍因上世纪60年代流入焦作的数十名弃儿找到亲生父母等,焦作市江苏商会成立12年来,全体会员累计捐款捐物价值近800万元。这是一分镌刻在焦作大地上的深沉挚爱,也是厚德的苏商应有的情怀。他们将以此次市工商联文化进商会、进企业活动为契机,弘扬企业家精神,增强文化自信,用文化赋能商会组织和会员企业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通过《论语》进企业,让《论语》为企业发展注入活力,成为企业高质量发展的“隐形翅膀”。

读《论语》乐此不疲

从自己读《论语》到与大家一起乐读《论语》,并在媒体上讲述《论语》,在高校、企业、机关等传播《论语》,如今,李乐观的《论语100问》已登上学习强国全国总平台,让更多的人通过他的精彩讲述,亲近《论语》,亲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李乐观说,让更多人对《论语》耳熟能详,产生心灵的共鸣,他乐此不疲,乐而忘忧。

左上图 李乐观在高校讲《论语》。

本报记者 赵改玲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