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报平台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内容详情
2024年12月06日

任应:

从农家子弟到省军区司令员

□吉怀儒 吉鸿宇

他,身为独子,瞒着父母参了军。在革命战争时期,他转战于怀川大地,参加奇袭温县,攻打沁阳,解放博爱、武陟、焦作等战斗;他两次赴朝参战,是第15军唯一在参加过上甘岭战役两个师(即英雄黄继光所在的第45师和邱少云所在的第29师)任过领导的干部。他,就是智勇双全、敢打硬仗的贵州省委原常委、贵州省军区原司令员任应。

任应(1918.2~1985.2)原名任家让,曾用名任英、任瑛,沁阳市紫陵镇紫陵村人;1936年参加革命,1937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8年6月参加八路军;历任沁阳县委交通组长,八路军晋豫边游击支队(唐支队)宣传队队长,八路军第129师新1旅2团2营6连指导员,太行军区第八军分区修武独立营副政委、第四军分区46团团长,晋冀鲁豫野战军第9纵队27旅79团团长,洛阳市警备司令员;1950年后,历任第15军45师参谋长,志愿军第15军随营学校副校长兼第三兵团炮兵训练总队总队长,第15军29师参谋长、副师长兼参谋长、代师长,北京高等军事学院战役教研室教员、教学组长,第13军38师师长、第13军参谋长,昆明军区司令部副参谋长,贵州省军区副司令员、司令员(贵州省委常委),贵州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等职;中共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1955年被授予上校军衔,1960年晋升为大校军衔;荣获中华人民共和国三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和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二级国旗勋章,荣立甲等功1次,受到毛主席接见。

智勇双全建奇功

在革命战争时期,任应基本参加了解放焦作地区的所有战斗。1943年秋,任应所在的新1旅2团(老2团)到焦作开辟抗日根据地,创建太行八分区,他带领6连(后改称3连)帮助建立中共修武县委和县抗日民主政府。后以3连9班为骨干,组建修武县独立营,他任副政委。不久,独立营扩大为独立团,后改编为太行四分区第47团。1945年,任应任太行八分区2团1营教导员、2营营长。9月,在解放焦作的战斗中,他只身闯入敌碉堡,抓获兴亚巡抚军司令李仙洲,迫使敌人缴械投降。之后,任应担任八分区第45团副团长、四分区第46团团长(田耕为政治委员),转战于沁河南北,参加奇袭温县,攻打沁阳,解放博爱、武陟、焦作与墙南、苏蔺等战斗。

1947年8月,太行四分区第46团、47团合编为晋冀鲁豫野战军(后改称中原野战军)第9纵队27旅79团,任应为团长,南渡黄河,挺进豫西,解放洛阳,任洛阳市警备司令员。解放郑州时,他率部在郑州至黄河桥之间阻击敌军,俘敌1700余人,赢得战役的胜利。淮海战役中,他们创造的“抵近土工作业”,打得敌人措手不及,全歼小张庄守敌1200余人。该团以三战三捷受到中原野战军首长表扬,荣立集体功。

1949年2月,第79团整编为第2野战军15军45师133团,参加渡江战役。5月初,该团在上饶车站与敌激战4个多小时,毙伤俘敌近2000人;在奔袭永吉时,俘敌2000余人,缴获汽车30辆与其他弹药物资。

两次赴朝惩顽凶

1950年12月1日,中央军委发布命令,任命任应为第15军45师参谋长。1951年3月下旬,志愿军第15军从安东(今丹东)跨过鸭绿江,参加抗美援朝第五次战役和著名的上甘岭战役。

第五次战役是第15军入朝后的首次作战。在战役和随后的北移过程中,各部队先后与美军第3师、第2师,陆战第1师、第25师及韩军第6师等交手过招,取得了对美军作战的经验。但由于对新的战场研究不够,对美军的空中和炮兵威力认识不足,导致部队伤亡较大。鉴于此,炮兵在现代战争中的突出优势和作用,引起志愿军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加强炮兵建设和训练已刻不容缓。为此,第三兵团成立炮兵训练总队,并决定该总队由第15军随营学校代管。1951年12月12日,任应被任命为志愿军第15军随营学校副校长(军长秦基伟任校长)兼第三兵团训练总队总队长。

1951年1月,任应回国到第15军随营学校,主持基层干部和炮兵骨干的培训。他根据朝鲜战场的实际情况,强调有针对性地培训,为前线源源不断地输送骨干。但几个月后,习惯战场拼杀的任应,渐渐不安于后方的工作,多次写信给15军首长,要求重返前线。

1952年10月1日,任应作为志愿军国庆观礼团成员,受到毛主席等中央领导的接见,登上天安门观礼台。10月18日,在上甘岭战役打响的第5天,第15军政委谷景生到随营学校检查工作,任应当面向谷景生请战。10天后,谷景生通知他返回前线。他归心似箭,当晚出发,第二次跨过鸭绿江,11月3日3时赶到道德洞第15军军部,秦基伟、谷景生等首长分别与他谈话,并根据战场情况,决定让他到已投入上甘岭战役的第29师任参谋长。任应随即到真菜洞第29师师部报到。

上甘岭战役打响后,第29师接防第45师除上甘岭以外的其他阵地,并抽调大批人员运送粮弹给养,保障第45师作战。根据分工,任应负责指导制订作战计划、指挥协调各部队的战斗和防务交接,到各团检查阵地和指挥战斗。他多次组织部队对敌阵地发起攻击和火力急袭,敌工事全部被摧毁,夺取全部表面阵地。自11月25日起,敌军再未对上甘岭发动大规模进攻。

据统计,在上甘岭战役中,第29师歼敌5550余人,其中美军500余人、韩军5000余人;涌现出特等功臣、二级英雄马新年、林炳远、余贵、薛志高、王合良、唐治平和特等功臣邱宪章、王安全、张怀英、文汉春等。

军校主讲上甘岭

任应,在举世闻名的上甘岭战役中经历磨炼、获益匪浅。自1952年8月起,他在距上甘岭约2000公里之外的河北省,多次申请重返战场,并到第29师任职,使他争取到难得的锻炼机会。

任应重返上甘岭战场后,参与指挥协调第29师的3个团、第45师133团和第12军34师106团,这些来自2个军、3个师的5个步兵团以及提供火力支援的榴弹炮兵第7师11团、火箭炮兵第21师209团等部队的作战行动。任应是第15军唯一在参加过上甘岭战役两个师(即英雄黄继光所在的第45师和邱少云所在的第29师)任过领导的干部。

任应在上甘岭战役中,获得了宝贵的经验教训,对他个人军事素养的提升和现代化条件下作战思想的形成发展影响至深。1955年2月至1957年7月,他在南京军事学院高级速成系学习,毕业后到我国最高军事学府——北京高等军事学院战役教研室任教员和教学组长。在5年多的教学工作中,他负责讲解上甘岭战役。他结合亲身体会,在呕心沥血撰写的《上甘岭战役介绍》讲义中,不仅重现了志愿军指战员在战场上的拼搏情景,还为学员分析指出:“今后在原子条件下作战,情况会有千变万化,应当以发展的眼光来灵活运用上甘岭战役的经验。”

从严治军练精兵

1962年,任应调任陆军第13军38师师长,后任第13军参谋长。1964年夏,任应率领部队到红河进行武装泅渡训练。红河落差较大,水急浪高,遍布暗礁怪石,千军万马要在无桥、无船的情况下全部渡过红河,困难不小。在惊涛骇浪面前,任应深入连队,发动指战员出主意、想办法。他首先组织部队进行游泳基础训练,在全军推广指战员创造的多种漂浮器材,并发动指战员就地砍竹做筏。经过40多天的反复训练,几万人的部队硬凭着简便器材顺利渡过红河天险,创造了大军渡河训练的奇迹。

1975年起,任应历任贵州省军区副司令员、司令员(兼贵州省委常委)、顾问。其间,他注重搞好民兵工作,狠抓民兵工作“三落实”。解放军总参谋部在贵州召开民兵工作现场会,推广他们的先进经验。

任应心系家乡发展。1975年9月,驻马店地区遭遇洪灾,他捐献400元、粮票50公斤,交中共河南省委转给灾区人民;1975年年底,又给家乡——沁阳县紫陵公社和紫陵大队(今沁阳市紫陵镇和紫陵村)各捐献400元,支援家乡建设。他多次负伤,积劳成疾,特别是在他晚年身患癌症后,坚持撰写回忆录《烽火征程》,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左上图 任应。

(图片由作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