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报平台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内容详情
2024年12月06日

遥想父亲敲大锣

□ 薛福霞

人真是奇怪,明明已到中年,却偏偏爱上童年的歌谣。

今年重阳节时,我到山上玩,忽然被一阵锣鼓声吸引。驻足凝视,发现那位敲锣的长者背影与我的父亲何其相似!无奈老父已作古10年。朦胧的泪眼中传来《穆桂英挂帅》的唱腔,那旋律一下子把我拉回了童年。

从我记事起,每到年前年后父亲总是很忙。谁也不清楚,父亲作为土生土长的农村人是怎么爱上敲大锣的。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农村的娱乐项目不多,无非是看场电影听会儿戏。看电影的频次不固定,可是唱戏却每年都有。

我们村是周边所有村中的“大户”,人口众多,经济宽裕,每年都要排几出戏,村干部带头饰演一些角色,与民同欢。父亲作为戏班子的一员长年“在编”。记得我育红班的老师当年就是唱穆桂英的,她不光自己唱,也教我们唱。无冬历夏,只要我高兴,就会在院子里有模有样地唱“穆桂英我家住在山东”。后院的奶奶每当听到这一嗓子,就会笑眯眯地挪着小脚来我家鼓励我唱下去。碰上哥哥、姐姐不高兴时,他们就会赶我说:“去去去,去你的山东老家吧!”每到这时,父亲就会过来调停。他一边为我们“打官司”一边嘀咕着:“我是敲大锣的,难不成我家还要出个角儿?”这样说着想着,也就摇摇头走开了。

我当然没有成为什么“角儿”。父亲也随着时代的变迁,从戏台上的锣鼓班子变成了过年时舞龙舞狮、扭秧歌、划旱船等的锣鼓家事。跨进新世纪后,他又充当人家红白喜事响器班的一员。他不图有什么收入,纯属个人爱好。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却越来越不喜欢唱戏了,觉着几个字咿咿呀呀唱半天,太浪费时间了。参加工作后在匆忙奔波的路上,偶尔听到票友在公园里配着锣鼓兴致勃勃地唱戏,我嗤之以鼻,觉得那些人真是闲得慌。我有着更重要的事要做哩!这样想着,不禁加快脚步躲避这一时喧嚣。相反交谊舞、KTV总能吸引我的脚步,觉得那里才配得上我。

也许是到了知天命的年纪,今年重阳节再次听到《穆桂英挂帅》戏曲,竟然觉得特别悦耳,就连那从未谋面的演唱者也倍感亲切。回去后在B站上搜出一代大师马金凤的名片段,一曲曲逐字逐句,听得停不下来,尤其是“挣来的江山他赵家坐,哪一战不伤俺杨家兵”“脱下战裙换丝绫”“不做高官不理事,不吃俸禄不担心”“俺杨门辈辈是忠臣”“我五十三岁又管三军”这些唱词深深地感动着我。

我想,这大概是有了人生经历后才能品味经典的滋味。遥想当年,父亲不到40岁就失去了双亲,他要和母亲一起抚养四个孩子,他要侍弄庄稼,为生计奔波。他的人生只剩归途,他也会忧愁、也会焦虑吧?农闲时敲敲锣鼓、品品戏曲,何尝不是生活给他的馈赠?父亲那时在舞台旁边,不只是在看戏,更是在品味人生吧!

在这个冬月,当我把《穆桂英挂帅》单曲循环了很多遍,当我字正腔圆再次唱起《穆桂英挂帅》时,我和父亲共情了,是的,我要唱戏给父亲听,献给他的10周年祭。

《寻梦环游记》是一部温暖的影片,“眼泪不要坠落,请记住我”这句歌词每出现一次,我的心就颤抖一次。当可可曾祖母走完百年人生路,以逝者的身份过第一个亡灵节时,她很快被父母的亡灵认出,三个人愉快地手牵着手度过节日,那个画面让我泪目。

只要不相遗忘,永远是一家人。

遥想父亲的锣鼓声,回味永不褪色的父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