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2024年11月29日
探寻生命的张力
——读马伯庸《长安的荔枝》后感
□石永刚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这是唐朝诗人杜牧的诗句,以此讽刺唐明皇为宠幸杨贵妃,动用驿站等公共设施,将岭南的荔枝飞速运送到长安。而作者马伯庸,则据这句诗演化成一篇历史小说《长安的荔枝》。历史小说好写,只需有大体的历史框架,情节完全可以任意虚构。但好的历史小说难写,要有准确的史料,要有与现代人思想情感相通的情节设置,甚至还要有经过考证的历史知识。而这部9万字的小说,在各方面都有不俗表现。
一个名叫李善德的,靠明算科考中进士,混迹官场多年,只做了一个九品小官。多年来,他连住房问题都没有解决,只能靠香积贷(当时一种贷款方式)在长安买了一座院子。
就是这样一个最底层的官员,因偶然机会,被任命为荔枝使,负责从岭南给杨贵妃采买荔枝。而如何将千里之外、“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的荔枝运送到长安,看起来就是一个似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沮丧低沉时,李善德与韩洄、杜甫交谈,被杜甫所讲的一个老兵在军阵拼命搏杀最终保全生命的故事所感动,决定放手一搏,去尝试一下这个任务。“就算失败,我也想知道自己倒在距离终点多远的地方。”李善德说。
之后李善德赶赴岭南,来到荔枝园,多方请教荔枝保鲜的方法——瓮装蜡封、隔水隔冰、竹箨固藏、小枝移植等。他还要同时尝试运送的路径,毕竟,从岭南到长安,走的不都是陆路,还要过很多水路,到宿州后再沿漕运入京,登船到襄阳后转陆运,走商州道等。
最终,李善德费尽心思、生死时速般赶在杨贵妃生日前,将总量十分之一的荔枝运到了长安。
作者调侃道,一将功成万骨枯,其实一将功成,也是万头皆秃。在这篇小说里,作者将一个虚构的人物,通过一系列细节,鲜活地呈现出来。李善德如何在官场上尔虞我诈、名利争利的夹缝里,给自己做事留下一点空间,如何完成骑手、船夫、地方供应的统筹和调度,如何应对面对诸如驿站士兵因不能承担压力而逃跑等突发情况……
一项看似微小实则庞大无比的工程,就靠着这样一个小小的官员竭尽全力地推动起来。而这项工程的终极目标,只是为了博得位于帝国大厦最顶端的女人嫣然一笑。如果故事到这里戛然而止,那么小说展示的可能只是对封建政治的一种讽刺,最多再加一点儿底层小人物对事业的执着和坚持。缺乏了后面的内容,小说主题的多样性、复杂性定会极大的削弱。
完成任务向杨国忠交差时,李善德作为一个不入流的小官,却斗胆直言讲述了种种不讲原则、规则的赋税制度,对果农的压榨,对驿卒的戕害,遭到了杨国忠的殴打和倾轧。所幸在另一个朝廷势力较量均衡中,李善德得以保全生命,被贬官流放到岭南。
画面一转,一年后,李善德在岭南姑娘阿僮的荔枝园打工,以赔偿当时造成的损失。经过的官员老友赵辛民则告诉他今年不用征用荔枝了,原因是安禄山攻破潼关,唐玄宗带着杨贵妃避难蜀中。
小说的地名、官名、器物名包括食物在内,都经过作者的仔细考证,给人非常真实的感觉。而最终打动读者的,还是李善德那种为了某个不可能完成的目标,不遗余力、殚精竭力、拼尽全力的干劲和精神。其实,历史的前进,一方面是靠着决定方向的大人物,擘画蓝图,规划前景;另一方面,也靠着无数底层的小人物夜以继日、宵衣旰食。鲁迅先生说:“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他们是中国的脊梁。”
生在现代这个物质高度发达的年代,有些人却得了空心病。他们没有目标,没有精神追求,只在乎眼前的一点快乐,甚至会情感缺失,眼里没有光,脚下没有力量。究其原因,在于其生命张力的缺失或不足。
生命是一个很奇妙的东西,生命价值的体现,绝不是一辈子吃了多少美食,有过多少物质享受,更多的应该是有精神的追求:对事业的执着,对技艺、学问的钻研,对陌生领域的探索,对苦难的挑战,与挫折的对抗,对不幸的蔑视,对不幸遭遇的豁达和坦然。生命的价值,绝不能只看眼前的一点快乐和利益。生命的广度和厚度,在于自己对长远目标的规划,对认准目标的坚持,对梦想的坚守。唯有如此,生命才会显示出独特的光彩。
或许,空心之病有其药方,那便是对生命张力的探寻与探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