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报平台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内容详情
2024年11月08日

见证城市新发展

——党报记者聚焦我市“三十工程”十大民生项目

在民生项目建设的过程中,广大干部群众齐心协力、共同努力,为城市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记者也将持续记录城市发展的点点滴滴,用行动诠释责任、担当和奉献。

本报记者 朱颖江

记者是时代的记录者,我们用文字、图片和视频记录社会的变迁和发展,定格城市精彩的每一天。

回顾往昔,记者奔走在“三十工程”十大民生项目第一线,一次又一次被宏伟壮大的施工场面所感动,一次又一次地因细微改变而被温暖。

民生项目,关乎百姓福祉。

幸福的感觉,就在项目的点滴进展中萌生。

10月29日清晨,瓮涧河道两侧很是热闹,上了年纪的老人拍打着身体疏通经络,年轻人在柏油路上慢跑健身。记者与一位晨练的老人聊天,说到幸福指数时,他说可以看到蓝天白云中飞翔的小鸟、可以在干净整洁的河道边锻炼身体、能够和熟悉的老朋友聊天,这就是幸福。

幸福如此简单,成就幸福的民生项目却不简单。

记者有幸见证、亲历这些重大民生项目从决策到落实的全过程。

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与改造,正是这幅画卷中浓墨重彩的一笔。曾经的瓮涧河仅仅是一条泄洪沟,在民生项目建设的改造提升中,它已经不仅是具有泄洪功能的河道,还是一条亮丽的景观带,更是为群众提供健身娱乐的公共场所。

为了让瓮涧河更美丽、景色更怡人,再生水源源不断地注入河道,微风拂过,河道里碧波荡漾,人们的心情也跟着水波荡漾开来,盛满幸福。幸福与水,在这里有了最美的相遇。

而这宁静美好的画面,只是我市“三十工程”民生项目建设的一个缩影。这些民生项目相互交织、相互作用,共同为城市发展和居民幸福添砖加瓦。再生水综合利用项目便是其中的关键一环,它与其他民生项目紧密相连,在提升居民幸福感方面有着不可小觑的作用。

今年2月,市城市建设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启动市再生水综合利用项目(一期),该项目是我市“三十工程”十大民生项目重点推进项目。再生水综合利用项目启动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支持下,该公司主动作为、不等不靠、自筹资金、挂图作战、倒排工期,圆满完成现阶段任务目标。

9月15日,再生水综合利用项目实现了对瓮涧河、李河生态补水。截至目前,再生水综合利用项目累计补水约20万立方米,以往干的河道现在变得水草丰美、生机勃勃,极大改善了周边人居和生态环境。

再生水综合利用项目完成后,新增再生水供水规模每天约19.5万立方米,它将成为企业生产用水、水体景观用水、清洁能源利用为示范的生产、生态、生活多级水资源循环利用的新格局,促进我市水资源高效集约利用,提升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这不仅为城市的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为居民的生活品质提升提供了有力保障。

除了与水资源相关的民生项目外,城市的交通建设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它如同城市的动脉,为城市的发展和居民的出行提供保障,与再生水综合利用项目等共同构建起城市幸福生活的框架。在民生项目建设中,山阳路(南海路—黄河大道)建设项目和牧野路(影视路一丰收路)建设项目对进一步完善交通网络、提升城市品质具有重大意义,备受瞩目。

10月30日,在牧野路施工现场,挖掘机、吊车等大型施工机械在轰鸣声中有序作业,施工人员焊接管道、编织钢筋笼,紧张又忙碌地推进项目建设速度。记者看着眼前的一切,心中充满骄傲与自豪。那钢铁巨臂在空中挥舞,像在奏响一首建设的交响曲。

“做物流生意就希望路好走,牧野路修好后,对我的生意有很大帮助。”市民刘峰说。此刻,记者深刻感受到一项民生项目的建设,对于城市发展和居民生活、工作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民生项目,就是老百姓心中的希望工程!

民生项目各个部分相辅相成。在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关乎居民健康的医疗服务能力提升项目也在持续推进。

10月30日20时,记者在河南理工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市第二人民医院)高新区医院施工现场看到,整个工地灯火通明,施工人员正在加班加点。

而老旧小区改造项目像是城市记忆的翻新工,在保留城市韵味的同时,提升居民生活舒适度,与其他民生项目共同书写城市发展新篇章。曾经,这些小区房屋破旧、设施老化、环境脏乱差,给居民的生活带来了诸多不便。然而,随着老旧小区改造项目的推进,这些小区迎来了新生。小区外墙被重新粉刷,色彩鲜艳而又温馨;楼道里的照明设施得到了更新,不再昏暗无光;小区内的道路被重新铺设,变得平坦又整洁。同时,还增设了停车位、健身器材、休闲长椅等设施,让居民的生活更加便捷舒适。

发展是基础,民生是目的。

在焦作,民生项目建设不仅仅是一项项具体的项目,更是一种理念、一种对人民群众的关爱和承诺。市委、市政府始终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以民生项目建设为抓手,不断加大投入力度,改善民生,让人民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在民生项目建设的过程中,广大干部群众齐心协力、共同努力,为城市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记者也将持续记录城市发展的点点滴滴,用行动诠释责任、担当和奉献。

图① 河南理工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市第二人民医院)高新区医院施工现场一派繁忙景象。

本报记者 林 晓 摄

图② 再生水综合利用项目污水处理厂沉淀池主要进行泥水分离工作。

本报记者 吉亚南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