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报平台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内容详情
2024年11月01日

幸福在彻心疼痛中诞生(上)

□郝 军 乔承祖

■核心提示

“一个被振作的灵魂,会把一线希望化作无限光明。我就像沙漠里一个干渴的旅人,突然发现前面有一口水井一样……从此以后,做完家务,我就努力去读书、写笔记,开始观察人生、思考人生……”写下这些话的人就是《今世,我的人生我编导》的作者。她虽高位截瘫却以常人难以想象的毅力、勇气和信念,成为生活的强者;她凭借坚忍的意志和勤劳的双手不断扩大饲养规模,饲养奶牛肉牛100余头,成为豫西济洛孟地区最大的养牛大户;她头悬梁锥刺股,在文学创作道路上匍匐前行,先后在地级以上报刊发表文学作品100余篇,并且有两篇获得全国征文一等奖,成为河南省作家协会中为数不多的残疾人会员之一。

她就是孟州市槐树乡西白坡村64岁的农村妇女权菊先。

厄运不断的童年岁月

1960年冬的一天清晨,随着一声啼哭,一个小生命来到了世上。她就是权菊先。然而她的到来,带给父母的不是惊喜和欢乐,而是一种压力、一种负担。因为对于已有4个孩子、生活过得非常拮据的家庭来说,她的到来让父母心头又笼上一层厚厚的阴影。

为了孩子们不被饿着,生下小女儿刚刚满月的母亲天不亮就下地干活去了。待母亲干了一晌活后,权菊先才能吃上几口奶。由于长时间营养不良,权菊先自小就面黄肌瘦,头发脱落几乎殆尽,到了2岁才学会走路。

也就在权菊先刚满1岁时,一个骄阳似火的下午,连哭声都十分微弱的她被院子里的嘈杂声和哭声给吓傻了。她怎么也不会明白,她再也看不到母亲了。母亲因连续多日米面未进,活活饿死在地里。母亲离世后,父亲只好忍泪含痛将她送给了别人。

养父母也都是心地善良的普通农民,对权菊先十分疼爱。可随着她慢慢长大,一些闲言碎语和疑惑的目光像迷雾一样笼罩着她,使她感到自己与别人家孩子不一样。这使得这个小姑娘从小就比同龄人更加敏感,有着更加坚强的内心,也比同龄人更加早熟。

“在这个世界上,要想不被人嘲笑,唯一的办法就是你比嘲笑你的人更坚强、更优秀。”权菊先说。从小到大,她在学校都表现得十分优秀。在家里,她也比别的孩子更懂事。

但是谁也没想到,一场厄运会降临在权菊先头上。1977年农历腊八,天气阴沉,寒风刺骨,天空飘着雪花,刚满17岁的她趁着学校放假,一大早就跑回家与社员们一起出工平整土地。下工吃过饭已是半下午了,雪花越飘越紧,从家里到学校又远,父母催促她赶快上学去。权菊先仰头看了看天,犹豫了一阵子,最后还是决定把家里脏衣服洗了再说。

当她拿着衣服来到村外的机井旁时,看到井旁有一滩泥水,棉鞋踩上去会湿透的,就寻思找个东西垫一下。她转过头望了望,看见不远一片玉米秆处有几块砖头,就轻轻跃过去捡拾。可就这么轻轻一跃,她掉进了被玉米秆覆盖着近30米深的枯井中。

从农历腊月初八住院到次年农历二月中旬醒过来,她整整昏迷60多天。医院想尽办法,才把她从鬼门关给拉了回来。命是保住了,可她全身有6处严重骨折,脑部也受到严重碰撞,自胸部以下全都失去了知觉。一梦醒来,权菊先成了一个高位截瘫的残疾人!

我的人生我编导

在医院住了70余天后,一辆架子车将她从医院拉回村南沟坡下的家里。小院中间的窑洞,成了权菊先休养的场所。由于全身瘫痪,她一天到晚只能一动不动地趴卧在床上。外面的世界,都是通过窑洞顶端那个小小窗口看到的。天有时蓝有时灰,有时晴有时阴,从日出到日落,从天亮到天黑,权菊先寂寞失落地度过了一个个日日夜夜。

有一天,一只麻雀从窗口误入窑洞,这是权菊先感到最有意思的一天。她看到麻雀在窑洞中狂飞乱叫,看到它因找不到出口而急得四处碰壁。她对麻雀有一种同病相怜的感觉,因为她太懂得失去自由的痛苦了。她希望它自由,吆喝着试图把它撵走。可她又恋恋不舍,因为麻雀飞走后她将回归寂寞。

权菊先想,麻雀失去自由是暂时的,毕竟麻雀还能活动,而她的病痛却是一生,一生就这样趴卧在床上,那自己生活在这个世界还有什么价值?她觉得自己就像狂风大浪中的一叶小舟,在风浪中不停地颠簸摇晃,时刻都有沉没的危险。彷徨、迷惑、痛苦,始终笼罩着权菊先。她哭、她笑、她痴、她怒,她曾不止一次仰天大喊:“老天爷呀,你为什么要这样捉弄我?”

权菊先在床上,一会儿想想这,一会儿想想那,竟想到了自杀。一天早上,她趁父母下地干活,闭上双眼拿刀动手前一刹那,年迈双亲可怜的身影仿佛一下子出现在眼前。她似乎看到了两位老人拄着拐杖颤颤悠悠一路洒泼往家抬水的情景,似乎看到了两位老人换面回来因抱不动面袋只能一碗一碗往外拿……“天哪,自己死了,解脱了,两位老人可咋办?我虽然残疾了,但还有青春还有头脑,我要用自己的青春和头脑做一个尽守孝道的人。”

想到这,权菊先把头严严实实地蒙进被里,痛痛快快大哭了一场。哭过之后,她发誓从今以后再也不想死亡的事,她要阳光灿烂地活着。

既然选择活下来,就要活得像一个人。上世纪70年代,那时农村还没有轮椅,肢体残疾严重的人活动,大多借助小椅子代步。经过长期摸索锻炼,权菊先学会了用两腋夹紧双拐,将手摁实自己面前放的小椅子的椅背,猛往上用力吸气,双脚就能离开地面。这时,她再用胯带着双腿往前猛一甩,整个人就能往前挪十来厘米。就这样,她学会了“走路”!然后,她学会了蒸馍、做饭、洗衣、扫地。再后来,经过不断摸索,她又学会了做衣服、绣花、刺绣等多门手艺。

22岁那年,有人上门提亲了。男的是本村人,比她大9岁,憨厚老实,家庭贫困。为了父母,也为了自己有个依托,他们认识不久就结婚了。一年后,他们添了一个大胖儿子,后来又生了一个乖巧伶俐的女儿。父母亲一天到晚虽然劳累,但看到这欢欢喜喜的一家人,脸上的笑容像绽开的花。丈夫的父亲,权菊先干脆让老人搬过来一块儿生活。两家人共同生活整整10年,互相关心,互相疼爱,十分和谐,没有发生过一次不愉快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