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报平台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内容详情
2024年11月01日

记忆中的老城马车店

□ 白天平

沁阳自古以来经贸发达,是河南、山西贸易的重要商品集散地之一。上世纪50年代初,除少量烧木炭的汽车营运外,运输主要靠人推畜驮和马车拉运,在交通要道和城镇周围自然少不了为其服务的马车店。

马车店,又名大车店、骡马店。那时赶车住店的人大都自带干粮,就着店里的灶火热一下了事,沁阳的老人习惯称其为“起火店”。

一般的马车店无车马等运输工具,只要接待过往赶车的人过夜歇脚、提供马棚和草料。个别经营范围大点的,也备有大车,揽运货物、代理销售、代揽回贷。

上世纪60年代初,沁阳市老西门街还有一家马车店。朝北的街门特别宽大,成天敞开着,好进出大架子车和骡马。一个很大的空院子,常常停着几辆马车,车辕向上斜立着。赶马车的车把式进店,就会有伙计迎上来招呼。车上的货有人负责看管,卸了套的牲口牵到马棚里。靠西墙的马棚下,是长长的马槽,几匹不停甩着尾巴的骡马拴在槽头吃料。马车店一般不管车把式吃饭,但要管骡马的草料。赶车拉货全靠骡马,人可以将就,牲口则马虎不得。喂牲口也有讲究,草料要少拌勤添。店里备有草料、大铡刀,先将麦秸玉米秆铡碎。第一次倒在牲口槽里的草料不能太多,泼上几瓢清水加点玉米粒,用拌草棍搅拌均匀,成了牲口的头茬饲料。再添草时,用豆饼水拌料。等马槽里只剩草骨节时,添草后要拌上糠麸或榨油后的豆饼渣之类的,撮一点盐巴。如此一番,牲口会把草料吃得干干净净。否则牲口会挑拣拱料,容易吃不饱。牲口吃料和排泄都在马棚内完成,因此,院里长年弥漫着草料夹杂骡马粪便难闻的味道。

大院南边一排是客房。称为客房,其实是几间通着的没有隔断的大房。东西靠墙两排大通铺,用麦秸做底,上铺草苫,倒也喧腾暖和。马车店照例不准备被褥,赶车的、拉车的都穷,随车带一铺盖卷而已。马车店条件简陋,价格也便宜,住一晚上5毛钱。只是半夜最好别去厕所,因为等你回来时,满铺横七竖八的人早把位置占满了。当然,赶车住店图的不是讲究,能凑合睡一晚上就行。车把式重视的是停放在院里的大车和车上的货物,还有牲口棚里的骡马。“马无夜草不肥”,骡马店的服务倒也周全,会安排店里伙计专门打理这些牲口、照看大车及货物,这样车把式住店只管安心吃饭、放心睡觉。

车把式带的干粮,拿到伙房让掌柜的给热一下。节省的就着咸菜、倒碗开水,热乎乎就行。想得开的花毛把钱,掌柜的会做一大碗香气扑鼻的鸡蛋炝锅面,唏哩呼噜吃下去,那叫一个过瘾。那时,“碗大铺热”是马车店吸引车把式住店的宣传语。

吃饱喝足了,住店的一个个打着饱嗝、捋着肚子回到客房,将铺盖卷儿展开,盘坐在被子上,借着昏暗的灯光吸袋旱烟,操着南腔北调的方言,聊着货运行情、家长里短。那个年代,车把式是令人瞧得起的职业,也是有技术含量的工种。他们能驾驭数匹骡马、载着几吨重的货物运行上百里,既要能掌握牲口习性、预测天气、懂得货市行情,还不能货损误时,这一切不仅要胆大心细,还得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更主要的是,车把式来自四面八方,见多识广,在那信息不畅通的年代,马车店无形中成了商品信息交流的平台。难怪当年有“赶车的进店,如同知县”(指知道的事多)之说。

聊困了睡下,第二天还得早早上路。头用被子一蒙,只消片刻,屋子里便会响起此起彼伏的鼾声。

开店的掌柜讲究和气生财,为了生意,来往都是客,每个住店的都要好生招呼,周到服务。赶车的大都只睡一宿,想要有更多“回头客”,就得让住店的热热乎乎吃顿饭、痛痛快快睡一觉,车马货物在店里放心,下一趟赶车时宁肯多跑些路,也会赶到这家熟悉的店里歇息。住店的有个头疼脑热、身体不适,掌柜的请医问药,尽心护理。长途运输的粮食、农副产品,一旦因价格或天气等原因无法及时外销,掌柜的还要帮忙联系买家促成交易,以减轻损失。那年头,掌柜的和住店的跟一家人似的。

当然,吸引车把式的还有一个口口相传的故事。据说,这家马车店的掌柜先前曾是店里专门照看牲口的小伙计,由于聪明勤快,人又长得周正,被老掌柜的独生女看上了。姑娘问他:“瞧你这样子,哪里像伺候牲口的主儿?”他答:“伺候牲口也是修行。”姑娘撩眼道:“你这辈子就和牲口过吧!”他不紧不慢地说:“牲口行地下,不知天马飞。”姑娘随即扭身给一句:“龙生龙,凤生凤,伺候牲口的能生啥?”他红着脸应道:“这话可小瞧人,伺候牲口生马驹,日行千里不回头。”这回姑娘笑了:“头顶菩萨看着呢,口气不小啊!”后来小伙计成了上门女婿,老掌柜年纪大了,他也渐渐接过马车店的生意。这个段子不知真假,热心好奇的车把式们多次求征,这家店的掌柜只是笑笑而已。然而,住店的常客也从未怀疑过它的真实性。

这家店的掌柜不仅热情和气,生意做得好,而且还是远近闻名医治牲口疾病的高手。记得有一次,一个车把式的大白马肚胀如鼓,几天不吃料,急得车主不知如何是好。掌柜的挽起袖子说让瞧瞧,边说边拿来一小碗菜籽油抹在马肛门上,随后便伸手进去慢慢掏。也许马憋得太久了,只听“噗嗤”一声,一坨坨热气腾腾的马粪喷溅而出。掌柜的躲闪不及,被喷一身。掌柜的手到病除,赶车的忙着给钱感谢。掌柜笑着说:“天下牲口皆吃草,肠梗阻是常见病。你是行脚人,长年照顾小店生意,要钱还讲交情吗?”赶车的想想也是,掌柜大门上“孟尝君子店,千里客来投”的对子,不是明明白白写着吗?

马车店的生意分淡季旺季。一般农忙季节客人少,入冬后拉煤运粮的车就多起来,也成了孩子们喜欢去看热闹的地方。傍晚时分,马车店的大门前会响起“叮叮当当”的车铃、车把式的吆喝和清脆的甩鞭声。在微弱的路灯下,车上的马灯格外醒目。马车店飘出的大油爆锅、炒葱花烩饼的香味,常常勾得孩子们心中的馋虫不停地蠕动。

马车店的生意红火,也带动了街上钉马掌、卖缰绳、换车轮车轴店铺的生意。对面的铁匠炉平日里没啥生意,一入冬便忙活起来。临时搭个棚子,砖石砌炉,支上风箱即可营业。棚子内铁花四溅,叮当声不绝于耳,为昼夜前来的马车维修、牲口挂掌忙活着。铁匠炉红彤彤的炭火映红了半道街,还有马具铺、马车店里那张张笑脸,给寒冷的冬天带来了丝丝暖意。

最吸引我们这些半大小子的是换马掌。往往是车把式将马缰绳紧紧勒住,钉掌师傅抱着马蹄放在一个高凳上,取掉磨损的U形铁马掌,用铲刀把马蹄铲平整,换上新的,将3厘米多长的铁钉一锤一锤钉进去。马掌钉好后,马如同换上一双新皮鞋,走起路来铛铛响,神气十足。

几十年匆匆一瞬,如今,汽车、火车代替了马车,儿时的马车店早已从人们的视线里消失了。而今各式各样的宾馆、饭店为出行的人们提供便捷舒适服务的同时,也令人慨叹世事沧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