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报平台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内容详情
2024年11月01日

陪父亲重回故里

□苏 琪

90岁的父亲一辈子都生活在武陟,却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武陟人,而是黄帝故里——新郑之子。

父亲幼年丧父,少时又失去母亲,便随着哥嫂生活。父亲学习很努力,从而一路考上郑州一高以及开封师范大学(今河南大学),毕业后被分配至武陟工作,在此成家立业,之后便很少回老家了。

然而,故乡的影子早已深刻在父亲心底。随着时间的推移,思乡之情也便愈浓。上世纪60年代末,父亲曾带着妻女回过一次,到久未踏足的无人居住的老宅看了后,又去看望了多年未见的姐姐。久别重逢,姐弟二人泪洒衣衫。斗转星移,随后在交通有所改善的情况下,偶有回去。十多年前,姑姑和大伯、大娘相继去世,没了牵挂的父亲唯有将那分情愫埋藏心底。如今耄耋之年的父亲更是思乡心切,为了却父亲的心愿,去年我们曾带他回了一趟,但因城改未能找到原址,带着遗憾回来了。

姑姑家的表哥这几年国庆节都会来看望父亲。今年来时,交谈中得知老家因黄帝故里扩建被拆迁了。看到父亲失落的表情,表哥建议何不趁现在气温适宜再去一次,当即就约好了时间。接着几天里,父亲早早去理了发,让帮着挑选衣服,又催着准备礼品,归乡之情,如这秋日的落叶,纷纷扬扬。这天一早,我们姊妹几人在娘家聚齐,母亲说父亲凌晨两点还没睡,四点多就又醒了,真是归心似箭啊。

迎着晨风,我们一行人陪父亲踏上了归乡之路。一晚上没怎么睡的老父亲依然神采奕奕,不善言谈的他此刻侃侃而谈,给我们讲老家的故事。那神态、那眼神分明是对故乡深情的回望。

车在高速上飞奔,跨越田野,穿过黄河,一个多小时就到达目的地了。表哥他们已在等候,车一停下就上前将父亲搀扶下来,两边各一个扶着向前走。表哥先带我们来到“黄帝故里”里面原来老家——北街大概的位置。故地重游,物非人亦非,以往的一切都已不复存在。此刻,父亲久久凝望着,陷入深思,那高高的、瘦瘦的身影在这片生他养他的土地上留下了深深的眷恋。

马路对面是南街古巷,高大古朴的牌坊立在路口。父亲指着右前方说:“那边应该是考院吧?我初中就是在那里上的学。”“考院还在,我们可以去看看。”表哥说着便又搀扶着父亲向那边走去。没多远,“新郑考院博物馆”的牌子便映入眼帘。考院,始建于清代,是举行县级科举考试的场所,科举废除后也就废弃了,后作为教育场所还存在着。跨过高高的门槛,缓步于静谧的院内,几株桂花树郁郁葱葱,香气怡人,延伸的枝条上挂着许多“金榜题名,折桂蟾宫”等红色祈愿牌,一如高高举起的旗帜,又似学子拼搏的身影。

闻着淡淡的花香,凝视着古朴典雅的建筑,寻找那分最初的纯真,好像看到了半个多世纪前那个英俊少年孤独的身影。只是父亲曾经学习的教室已无影踪。

中午,表哥准备了丰盛的宴席。表姐表弟及家人都已等候多时,表弟不停地给父亲夹菜,说“这个软糯香甜,那个入口即化”,表哥也一直招呼着我们介绍菜品,自己却没吃几口。饭后我们又随表哥来到他的家。没进院子就看到鲜红的石榴挂满枝头,探出墙外,咧开了嘴,好像在热情欢迎久违的亲人。姑姑曾经就在这里生活,睹物思人,父亲的眼里不觉盈满泪花,我们也都湿润了眼眶。相聚的时刻短暂而又温馨,又到离别之时,归乡情切切,别路意迟迟,父亲和表哥紧紧相握的手久久不愿松开。表哥执意将我们送到高速路口,车子再次启动,我们挥手惜别。

故乡是剪不断的根,理还乱的愁;是魂牵梦绕,相隔千里万里都要回去再看看的地方。故乡,来日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