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2024年10月25日
武陟县小董村孙氏源流述考
□ 王保友
武陟县小董乡小董村有孙姓4100人,为本村第一人口大姓。旧有县右堂、登仕郎、文林郎等扬名立万,今有革命功臣、英烈、官员、乡贤辈出。
姓氏源头
春秋时期,卫国孙乙为姬姓孙氏的得姓始祖,齐国孙书是妫姓孙氏的得姓始祖。秦汉以降,时有其他家族因改姓、赐姓等成为孙氏族人。唐宋后又有许多汉化后的少数民族部族加入孙姓。明初,还有一批复姓氏族更为单姓,成为孙姓族员。
本族朔源
据孙孝乾撰《孙氏族谱编修续》,“公元1419年(明永乐十七年),吾祖德修公,讳士能,由临汾府洪洞县迁至怀庆府小董村,迄今六百年,历三十世”。《孙氏族谱修续凡例》载,“始祖德修公,讳士能,尊为一世祖,以下六世失考。八世祖东鸾、东洋公,为长次兄弟,东周、东林公并续。据考,东林为第六支,东周公未知支系……据本支世系图记载,隶属东周一支”。第八世至十五世字辈为“东、孟、玉、世、承、现、万、生”。族辈计有“惟孝友家声乃振,守贻(怡)谋基绪增光,敬祖合宗”十八字。后裔迁居地主要有焦作市示范区宁郭镇代村,武陟县三阳乡三阳村、北小庄村,武陟县北郭乡东庵村、北官庄(第二十世孝善支系),西陶乡,以及山西翼城、河南南阳、湖北等地。
据《孙氏族谱编修续》载,“1922年,卧谱的记载长次分谱而续,已有百年”。现年66岁的小董村三街孙氏第二十世孙孝岩(妻子郑彩英,66岁)现存《孟海公长门正本族谱》《孟海公长门正本》(八世东鸾有子三,孟海、孟河、孟湖)以及《民国十年·孙氏族谱》《孙三莹·四续谱志正本、草本》《孙氏三莹·五续祖谱志》《孙氏三莹·六续祖谱志》《孙氏族谱草谱》等。
本族祠堂
2019年9月,孙孝乾撰《孙氏宗祠复修志》,称“吾孙氏家庙,坐落在我西南老寨河东畔面东坐西,十五世祖时建于皇清道光十四年,迄今一百八十余年,具有晚清风貌”。2019年扩建成5间正殿,保持原有风貌,迎面屏风于四廊柱,朱漆依旧,芸花祥瑞,肃穆端庄,重修的门楼,青砖瓦舍,古色古香,祠院总面积1370平方米,南跨院打造成族人忠孝传统文化教育基地和健身场所。
本族名人
万武之次子十五世生林,历“县右堂”一职(即吏目、典史,是知县下面掌管缉捕、监狱的属官)。十五世生周(字相武)授“登仕郎”(清正九品,文散官名)。第十七世青茂授“文林郎”(清正七品,文散官名)。二十世孙孝岩家中,现仍奉祀生周和孺人张氏、贺氏等神主与木匣旧物。
孙文立,1945年入伍,任志愿军15军44师131团参谋长,在上甘岭战役中牺牲。孙其堡,1938年参加革命,曾任四川省什仿县县长,在重庆市多个局委、部门担任要职。副县级离休干部孙其永,小董一街人,1938年参加八路军,抗美援朝时荣获朝鲜国旗勋章、独立自由奖章、解放奖章。孙道齐,小董五街人,1945年7月参加八路军,多次立功受奖,也是远近闻名的孝子。孙双峰,小董四街人,1936年在山西加入红一军团红4师,曾任陕甘宁边区某仓库主任。离休干部孙其龙,小董一街人,1945年6月参加革命,历任武陟县公社书记、林业局副局长、县农场主任、交通局副局长兼公路段书记。孙孝文,1951年参加工作,曾任沈阳工学院基础部主任。孙止铭,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董永传说”河南省优秀传承人,著有《董永七仙传》《趣石斋杂吟》《怀川风情》《怀川趣话》。孙巨才,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董永传说”传承人,著有《董永传说》等。孙留成,小董五街人,民革焦作市委焦南支部主委,焦作方志界知名学者,荣获河南省人民政府先进工作者、民革河南省委优秀党员等称号。
上图 孙氏宗祠。
(本版照片均由张明伟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