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2024年10月25日
关注老人心理健康帮爸妈解开心结
本报记者 梁智玲
唉声叹气、不愿出门、情绪低落、独自流泪……这些情况有没有发生在你家老人身上?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中,老年人的心理健康问题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然而,他们往往因为各种原因而难以获得及时的心理关爱,有的甚至会造成十分严重的后果。老年人常见的心理疾病有哪些?我们应该怎样为他们提供帮助呢?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家庭教育高级指导师、河南理工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团委书记张科为老年人及子女提出了一些建议。
这是一个发生在我市某小区的真实案例。
“你好,是心理咨询师吗?我邻居需要帮助。”一天,设置在解放区新华街道丰源社区二楼的焦作市四月天社工服务中心心理咨询室,接到了一名居民打来的求助电话。
该中心心理服务志愿者张坤秋了解情况后得知,一位老人因为老伴、女儿相继患病离世,内心十分悲痛,长时间没走出阴影,觉得生活没有任何希望,已患上严重的心理疾病。她独自买好了寿衣和殡葬用品,想要服药自杀结束生命。关键时刻,她被邻居的敲门声惊醒,邻居第一时间向志愿者打电话求救。
张坤秋根据老人的情况,对她进行了一对一心理治疗服务。经过一段时间跟踪治疗,目前这位老人的病情有所好转,情绪逐渐稳定,还愿意走出家门帮助邻里。“老人的身体十分健康,心理疾病还需要持续跟踪治疗。”张坤秋说。
随着社会老龄化程度的逐渐加剧,老年人独居的现象越来越多。由于与社会联系度降低,孩子长年不在身边,身体机能降低等原因,很多老年人都伴有不同程度的心理疾病。
据张科介绍,老年人常见的心理疾病主要包括认知障碍、情绪障碍、人格障碍三大类。这几类心理疾病往往与生理疾病相关联,很多时候极易混淆甚至被忽视。
先说说认知障碍。阿尔茨海默病(俗称老年痴呆)和血管性痴呆是常见的两种认知障碍。其中,阿尔茨海默病是一种中枢神经系统的退行性病变。早期症状是记忆力减退,尤其是对近期发生的事容易遗忘。随着病情的发展,会出现认知功能障碍,如语言表达不清、方向感丧失等情况。血管性痴呆通常是脑血管病变导致的痴呆。患者多次中风后,可能出现认知功能下降。此症状会有波动,可能在一段时间内有所改善,然后又突然恶化。“多数情况下,子女往往只注意到老人的疾病本身,忽略了认知障碍带来的心理隐患。如果治疗不及时,会产生严重的后果。”张科说。
情绪障碍在老年人群中十分常见,我们经常提到的抑郁症、焦虑症都属于这一类疾病。抑郁症常在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亲友离世等情况下发生,主要表现为情绪低落、兴趣减退,还可能有食欲下降、睡眠障碍、自责自罪等症状,严重的会产生自杀念头。焦虑症,则表现为对自身健康状况过度担忧。生活环境改变等因素容易导致老年人焦虑,他们常常会感到莫名的紧张不安,可能伴有心慌、手抖、出汗等身体症状。
人格障碍常见的为偏执型人格障碍,患者多表现为过度敏感、多疑,对周围人不信任,容易把别人的好意当成恶意,比较固执己见。
针对这些常见的心理疾病,张科提出了一些可操作性强的应对措施,大家在需要时不妨一试。一是家人应多给予老年人支持和陪伴。日常生活中,家人要多花时间陪伴老年人,耐心倾听他们的想法和感受,让他们感受到自己是被关心和重视的,特别是独居老人。二是多鼓励老年人走出家门,参加社交活动。让老年人参加一些适合他们的社交活动,比如老年俱乐部、社区活动等,这样可帮助他们扩大社交圈,缓解孤独感,促进心理健康。三是进行心理治疗介入。老年人一旦患上心理疾病,家人应高度重视起来,不讳疾忌医。目前,认知行为疗法对老年抑郁症、焦虑症等有比较好的治疗效果,可以帮助老年人纠正负面思维模式。对于认知障碍患者,可以进行认知康复训练,通过简单的记忆训练游戏等方式减缓认知衰退的速度。四是帮助老年人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规律的作息、合理的饮食和适当的运动有助于老年人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例如,鼓励老年人每天进行适量的散步活动,对改善情绪和认知功能都有一定的帮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