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报平台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内容详情
2024年10月18日

“唐支队”的唐司令

□吉怀儒 吉鸿宇

抗日战争时期,诞生于怀川地区的“唐支队”(即八路军晋豫边游击支队)家喻户晓、威震八方,年长的人都听说过“唐支队”的故事。当时,在中共沁阳中心县委的大力支持下,有千余名怀川子弟踊跃参加“唐支队”;焦作地区从“唐支队”不仅走出了冯精华、任应、任小风、王敬春等高级干部与高级将领,很多退伍兵经过部队的培养和锻炼,成为农村建设的带头人。

从井冈山来的老红军

唐天际,1904年11月生,原名唐时雍,湖南省安仁县华王乡杨柳田村人。他1921年考入湖南法政专门学校,1925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次年9月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1925年经中共党组织批准加入国民党,并考入黄埔军校第四期学习。他参加过东征与北伐,曾任国民革命军前敌总政治部宣传队分队长、第36军1团3营党代表、第20军军部特务连副连长。

南昌起义时,唐天际任南昌卫戍司令部副官长,起义失败后辗转回乡,参加湘南暴动,任安仁县苏维埃政府主席。随朱德率领的工农革命军上井冈山后,他参加了井冈山及中央苏区的历次“反围剿”斗争和两万五千里长征,历任红四军第10师党委秘书,第50团团长、政委,第22军64师师长,红五军团第40师、第44师政委,第15军政治部副主任,第38师、第14师兼广昌警备区政治部主任,第三军团5师政治部主任,第15军团破坏部部长。红军到达陕北后,他任第31军参谋长、援西军宣传部部长等。在频繁的战斗中,他英勇杀敌,顽强拼搏,曾3次负伤。

抗日战争时期,唐天际历任八路军野战政治部民运部副部长、八路军第一战区联络处主任、八路军晋豫边游击支队(即“唐支队”,新1旅2团之前身)司令员、第129师新1旅政委、太岳四分区司令员等职,参加了太岳反九路围攻、“反扫荡”和百团大战;参加了开辟和巩固抗日根据地的斗争,卓有成效地开展党的统一战线工作,扩大了抗日武装力量。

解放战争时期,唐天际历任中共吉东省委书记兼吉东军区政委、吉林军区和东北前线第一指挥所副政委兼主任、东北野战军第一兵团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湖南省军区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等。他参加了“三下江南”“四保临江”和辽沈战役、平津战役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唐天际历任第21兵团政委兼桂北剿匪委员会主任,湖南省军区司令员,荆江分洪工程总指挥兼工程部队司令员、政委,中南军政委员会财委副主任兼建筑工程部部长,军委防空部队政委、军委财务部第一副部长、解放军总后勤部副部长等,为肃清匪患,安定社会秩序,加强人民解放军防空力量、财务工作和后勤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特别是他任新中国第一个大型水利建设工程总指挥兼工程部队司令员时,克服经济和技术上的种种困难,顺利地完成了荆江分洪工程,对根治长江水患、造福人民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1955年,唐天际被授予中将军衔,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78年,在中共第十一届三中全会上,他当选为中央纪委常委,是第二届、第三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四届全国政协常委,第四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中共第七届全国代表大会代表。1989年2月20日,唐天际在北京病逝。

“唐支队”是怀川子弟兵

众所周知,九一八事变后,日寇侵占东北三省,强占热河,策动冀东自治;1937年又挑起卢沟桥事变,企图鲸吞中国。而国民党军队在日寇面前,软弱无能,节节退让。

面对即将国破家亡的严峻形势,沁阳、济源、温县、孟县(今孟州市)的爱国青年纷纷走上街头,深入工厂、农村,游行示威,宣讲抗敌救国的道理,高喊“打倒日本帝国主义”“誓死不当亡国奴”等口号,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抗日救亡运动。

1937年秋,中共中央北方局军事部部长朱瑞奉命到豫北开展统战工作,并代表中共中央北方局领导黄河以北晋冀鲁豫边区党的工作,恢复和组建各级党组织,创办训练班和华北军政干校。

1938年3月5日,朱瑞向党中央报告晋豫边的形势和开辟晋豫边的建议。毛主席对此十分重视,次日电复:“晋豫边甚重要,望有计划地部署沁水、翼城、曲沃、垣曲、济源、博爱、晋城地区的游击战争,配合主力在西、北两面之行动。”遵照毛主席的指示,朱瑞当即在山西省阳城县横河镇组建了中央晋豫特委,并于4月28日在济源县邵源乡黄楝树村成立八路军晋豫边游击队,司令员唐天际。10月,八路军晋豫边游击队改称八路军晋豫边游击支队,简称“唐支队”。

消息很快传遍沁、济、温、孟各县。在中共沁阳中心县委的组织动员下,大批爱国青年积极参加。据不完全统计,这几个县的青年成群结队、络绎不绝地参加晋豫边游击队超过千人,仅沁阳参加“唐支队”的青年就有300多人。1938年夏,还在沁阳成立了沁河抗日游击大队,共200多人(次年12月归建)。在踊跃参军的人员中,涌现出很多革命家庭:沁阳城的杨鹤如全家8人,父母兄弟姐妹全部参加“唐支队”;沁阳义庄村的冯精华和爱人及弟弟姐妹七八人,是在变卖田产购买武器后参加革命的,他家也成了中共党组织地下秘密联络点;沁阳西向三街的靳钟,其叔侄5人都参加了“唐支队”。这种动人的情景,在温县、孟县以及晋东南各县同样如此,青年人成群结队加入“唐支队”,走上革命道路。这样,“唐支队”很快形成一支可观的革命队伍,是晋豫边人民的子弟兵。该部队最多时辖7个大队、3000多人。

“唐支队”成立之初和在其发展过程中,多次受到老一辈革命家朱德、彭德怀、左权、刘伯承的关怀与关注。他们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一边扩军,一边配合主力部队开展游击战争。1938年6月初,他们同国民党赵寿山的第38军在济源封门口阻击进犯的日军并大获全胜,鼓舞了群众的抗日斗志。随后,“唐支队”到山西省的阳城、翼城、曲沃、绛县等地活动。7月,他们参加町店战斗,歼敌600余名,击毁汽车30余辆,威震晋豫边。“唐支队”还派出精干部队,保证垣曲、济源一带八路军总部从山西经豫西到陕西大后方联络线的畅通,这是党中央与前总的重要交通线。该支队所辖沁河游击队,活动在沁、济、温、孟一带,协同兄弟部队袭击日伪据点,反击敌人“扫荡”,破坏敌人交通,夺取敌人物资,使焦作的抗日烽火越燃越旺。

“唐支队”还派出指战员,在地方党组织领导下,坚持做群众工作,扩大了共产党和八路军在群众中的政治影响;废除苛捐杂税,实行合理负担;改造基层政权,实行民主选举,建立工、农、青、妇等革命团体。因而军队和地方、军队和群众之间水乳交融,亲如家人。人民群众不论是在白色恐怖的沦陷区,还是在炮火纷飞的战场上,不怕牺性,不辞辛苦,千方百计为部队送军粮、做军鞋、送情报、抬担架,踊跃支前。如沁阳的冯大娘(冯精华的母亲李河运)听说有人去“唐支队”,就赶紧到各村去收集军鞋。她是小脚,走路困难,顶风冒雨,跌跌撞撞,跑了几个村收集到280多双军鞋捎往部队。唐天际听说后,特别感动,特意写信给冯大娘,并对沁阳县妇救会和全体妇女同志表示感谢。

随着抗日战争形势发展的需要,1940年2月,“唐支队”与第115师344旅688团合编为八路军第2纵队(4月改归第129师建制)新1旅,“唐支队”为新1旅第2团,暂时离开怀川大地。但在抗战最艰苦的1943年,为重新开辟焦作地区,部队首长又把经过“唐支队”培养的、对焦作地区比较熟悉的优秀干部,如陈皓、李钟玄、任应、任小风等派回太行八分区,积极开展对敌斗争,赢得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

上甘岭精神永流传

“唐支队”组建至今,80多年过去了。“唐支队”虽已远去,但其英风永存,精神常在,为焦作地区的社会与经济发展注入了活力。

“唐支队”在1940年2月与第115师344旅688团合编后,改编为八路军第129师新1旅2团,688团为新1旅1团。4月,该旅将1团与2团的2营对调,并调整部分基层干部。第1团(原688团)的2营,大都是经过长征的老红军。对调后,2团的战斗骨干与战斗力得到了加强。不仅仅2团来自“唐支队”,多个团队都有“唐支队”的人员:1943年3月部队精简整编时,撤销新1旅机关,唐天际带领部分干部返回阳城、晋城和沁阳、济源一带,重建太岳四分区,他任司令员;由第1团、第2团和新1旅直属队抽调连队成立第3团(时属太行四分区、七分区,后为第61军181师542团);即使太行四分区后来的第45团、46团、47团等部队,都有“唐支队”的血脉。这些部队都参加了抗美援朝,并在著名的上甘岭战役中前仆后继、浴血奋战,打出了军威、国威。

当年踊跃参加“唐支队”的青年们,经过部队这个革命大熔炉的锻炼,不断成长进步,很多人成为部队的优秀指挥员和国家建设的栋梁。据不完全统计,经过“唐支队”培养和锻炼,被提拔为部队军、师级领导和地方党政司、局级以上的干部有60多人。如当年的指导员李钟玄,成为北京军区司令员兼北京卫戍区副司令员;当年的宣传队长任应,成为中共贵州省委常委、省军区司令员;当年的译电员靳钟,成为原武汉军区空军副参谋长;当年的民运队长赵守训,成为北京市委农工部副部长等,这是怀川人民的光荣和骄傲。他们南征北战,戎马生涯,为党和国家立下了不朽的功勋;他们也尽己所能,反哺家乡,为家乡的建设,为焦作地区的发展,作出了自己的贡献。特别是很多退伍回乡的老战士,通过部队的锻炼,思想进步,不怕艰苦,能团结人,积极肯干,有的成为地方干部,有的任村里党支部书记或民兵营(连)长,还有的是各行各业的带头人,成为农村建设的主力军。

左上图 “唐支队”司令员唐天际。

(图片由吉怀儒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