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2024年09月13日
【姓氏文化】
武陟县小董村冯氏源流述考
□ 王保友
①
②
冯姓是多源流的古老姓氏,姓源为姬姓、归姓,其他冯姓则由外族改姓而来。冯氏最初发祥于河南省荥阳地区。武陟县小董乡小董村现有冯姓40余人,有6代传人。
冯姓溯源
民国初期,武陟县大虹桥高庄(现为大虹桥乡东高庄、西高庄)本土的冯振海四兄弟逃荒,北渡沁河,在小董乡高村短暂生活一段时间后,有兄弟三人各自辗转往他乡,自寻生路,从此杳无音信。
冯振海(在兄弟四人中的排行不详,生卒年份不详,配偶享年约100岁)则以一根扁担、两只箩筐,担着长子冯明山、次子冯明高,落脚于高村西边的小董村,以打铁为生。他悉心照料村里的一位无儿无女的孤寡老太太,直至为其养老送终,继承了一座三间头的小院。因翻盖破败的房屋缺少木料,就以大虹桥高庄地基的祖业置换邻居宅院的树木翻盖了房子,从此落户小董村,是为小董村冯姓始迁祖。冯家铁业日渐隆盛后,在小董置办了一些种植牛膝的田产。
冯姓传承
早年,冯姓第二世传人冯明山请风水先生在小董村北遴选占地四亩的祖茔时,得赠德、安、贵、忠、祥等五字。因其膝下无子(仅有一女),就把这五个字用在了胞弟冯明高的五个孩子身上,名曰止德、止安(现年88岁)、止贵、止忠、止祥(现年74岁)。
据冯姓第三世传人冯止安回忆,在解放前饱受饥饿的年代,冯家人吃苦耐劳、省吃俭用积攒下来的钱,足足能够买上40石麦子。1945年间,国民党杂牌队的匪顽获悉冯家钱财甚巨后,便以私藏枪支、图谋不轨为由,把冯明山抓到村公所就是一番毒打。无奈之下,冯家人只好以钱换人。冯明山被放回来不久,便撒手人寰。
冯姓第四世传人,分别是冯止德之子遂城、古孬(因母逝后家贫送人)、冯孬(继母所生)三子。冯止安之子保定、保平(已故)、保忠。冯止贵之子太行、小超。冯止忠之子卫华。冯止祥之子小辉。
冯姓第五世传人,分别有:冯保忠之子新科,冯保定之子晨杰,保平(小毛)之子蓓磊、卫华之子振振,小超之子永涛,太行之子小波等,各传有一子。
一门三代八从戎
抗日战争后期,冯家开的小董村铁匠铺曾有一个学徒,真实身份是八路军的侦察兵。冯家五兄弟接受革命思想的熏陶,怀揣保家卫国的情怀,先后参军入伍。
1949年5月,新乡市和平解放时,冯止德作为国民党部队投诚人员加入解放军,任北京某部通讯兵,1951年返乡。1957年至1963年,冯止安在北京空军某部服役7年,1963年下放返乡。1963年至1968年,冯止贵在安阳某部服役。冯止忠曾服役于北京中南海警卫部队。冯止祥约在1972年参军,于北京某部服役10余年,后至开封某部,曾任职营长。
冯止德的长子冯随成,约1972年参军,服役于北京中南海警卫部队。养子孙长友,20世纪70年代服役。次子古孬的儿子小战,曾服役于北京国旗护卫队。
冯氏名人
冯保忠,1973年出生,武陟县小董村人,历任武陟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秘书长、常务副主席,武陟作家协会理事,武陟县黄河文化研究会成员,武陟县政协文史专员,被授予“焦作市十大好乡贤”“武陟县村宝”“焦作市乡村读书好榜样”“中共十九届五中全会焦作市级农民宣讲员”等荣誉。
(受访人:冯止安,88岁、冯保忠,51岁)
图① 冯止安与冯保忠父子接受采访。
图② “焦作市十大好乡贤”冯宝忠。
张明伟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