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报平台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内容详情
2024年09月06日

怀川,也在选择它的

地理诗人

——王保友《石头就是石头》及其他的新羁旅诗创作

□笑 程

转瞬青丝白,回首已旧人;久居怀川地,从兹歇羁旅。”中国新羁旅诗首创人、践行者、诗人王保友,6年寓居河南省焦作市武陟县董永故里。

以董永故里、德孝之乡而名闻遐迩的小董乡,是武陟县红色革命的“西柏坡”。“古二十四孝”之一的董永,卖身葬父,槐树为媒,留下天仙配的爱情佳话。古朴的传统古村落,迤逦的沁河风光,悠扬的田园牧歌,神奇魅力的“四大怀药”原产地,无不激发王保友的澎湃诗情,一首首濡染了怀川地理元素的现代诗被收入他最新出版的诗集《石头就是石头》中。

提及怀川地理现代诗的创作,自然引出诗歌地理、地理诗歌、诗歌与地域的关系。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就与地域构成“血肉难分”的密切关联。从地理的角度观察,《诗经》开启了中国诗歌地理的源头。15个诸侯国的“国风”基因里,无不遗传着鲜明的地方色彩、地域性特征、地域印记。王保友的《石头就是石头》,就是当下地理诗写作,尤其是对焦作市(旧称怀庆府,统称怀川)的现代诗创作提供了可资研读的文本。

也许是他过于内敛与低调、不事张扬的缘故,在很多人眼里,王保友只是蜚声医界的现代医院管理运营的操盘手、工商管理方向高级职业经理人,直至通览其出版的诸多文学著作,才将其与现代诗坛中原宿将画上了等号。

王保友出生于河南省新乡市获嘉县一普通家庭,1987年发表诗歌处女作,从此一发而不可收拾,成为中原诗坛的一颗新星。上世纪90年代,他在鲁迅文学院参加了中国新诗讲习所举办的全国诗人笔会,受到我国文坛老前辈谢冰心、艾青、臧克家接见,谢冰心、臧克家前辈曾亲笔为他的诗集《黎明潮》及散文诗集《青春风景线》题签。

我认识的王保友很忙,抽烟很凶,但不嗜酒,平素静处,藏书万卷,以其40余年的跋涉足迹,在多个行业、多个领域成功跨界。上世纪80年代,他参加工作后,从厂医、团干、办公室主任、生产技术科长、高级工程师,到全县轻工业系统最年轻的厂长,成为同龄人的佼佼者;由中专、大专、MBA,到工商管理方向高级职业经理人,成为自学成才的标兵;自旧纸堆里研究商周历史、明清历史、地方党史,于地方史志、历史档案、田野调查中,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历史文化宝库;作为特约记者、通讯员,从事新闻报道,重磅稿件频频亮相于官方主流媒体;深耕丝网印刷、教育学、养殖学,著书立说,发表学术论文;为工业企业新上项目,进行经济技术可行性论证;以借调的身份,走进县委机关大院,从事地方组织史、党史编研……

2000年4月,他就职于公立二甲中医医院,毕力投身劳动人事工资制度改革、创新,肇始的“五优工程”经验被中国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管理》杂志刊发。2008年2月,时年44岁的王保友勇毅下海,辗转江苏、湖南、云南、山东、安徽、贵州、四川、河南等地,执掌多家民营妇产医院、骨科医院、综合性医院、中医肿瘤医院。由他独著、主编、编著的10余部医院管理、运营、医学著作,在业界具有广泛的影响力。

他的父母目不识丁,梦想就是让其能成为文化人。而王保友的梦想,就是能成为家族里的“文曲星”。他先后加入中国诗歌学会、河南省作家协会,深造于河南省文学院首届高级作家研修班,历任新乡市作家协会副主席、新乡市诗歌学会副会长。其诗歌作品先后入编《中国诗歌排行榜》《中国诗人年度诗歌选集》《中国朦胧诗》《中国民间诗歌读本》《贵州诗人四十年》《河南省文学作品选》等年度诗歌选本。部分诗作在新加坡、瑞士等发表、出版和翻译,获得“诗探索·中国诗歌发现奖”等奖项。

作为豫北沃壤成长起来的知名作家、诗人,王保友至今已公开出版了诗集《骨骼里最柔软的部分》《每一个时刻都有许多种表情》《长安风诗歌十人选》《石头就是石头》,散文集《年轮上的花朵》,长篇小说《人人都有中央眼》,非虚构文学《通向健康王国的抗癌号高铁》,长篇传记文学《治瘤王传奇》,地方文史著作《小董乡村史话》《董永故里影像志》等。

王保友业余吟诗,首创与倡导新羁旅诗创作,在江南、湖湘、齐鲁、徽皖、云贵川、豫西北等地长达17年的羁旅体验,创作诸多力作。2019年8月,他重返豫北故土,创作激情未减,诗集《石头就是石头》收录的200余首诗作,便是他对焦作市武陟县黄河文化之乡、沁河情怀、董永故里的诗性表达。

“我是寂静山谷里散落的一块石头。”王保友对石头情有独钟。在谈到《石头就是石头》的创作感受时,他说,石头、水、阳光,都是人类最亲密的朋友。作为一种诗歌意象,石头比水和阳光有着更复杂、更深邃的内涵。石头意味着坚定、坚硬、坚固,意味着沉重、沉着、沉稳,意味着宁静、安详、淡泊,意味着恒久忍耐、谦卑包容等。人的一生,也在石头和石头之间……

作为一所二级中医肿瘤专科医院的操盘手,王保友以一个诗人的思维感悟生命,其诗作同样也充盈着医学的人文关怀光芒。正如《中国医药导报》副总编辑、知名作家刘志学先生所言,王保友“在对历史与现实、职业与表达、语言与意象、情感与信仰的诗话同构中,开辟了属于他自己的诗歌世界”。小说家、诗人、文化评论人周瑟瑟先生说,“王保友的诗歌语言,有中药一样的成色,生命意识的博大,个体情感的温良,向内纵深的表达,触碰到了精神的高度,这是典型的中国诗歌……看到了火种与灰烬,感受到了忧伤与温暖”。

在长达16年的外省工作与生活中,在王保友诗写生涯中,贮存了许多地域生活经验,在实践地理诗创作中,大量的诗歌作品充分体现出地域、自然、人文对诗人的思想观念、性格气质、审美取向等的影响。这些关涉地理主题的新羁旅诗创作,不仅展现了诗人个体生命与自然交融中的自觉性,还给读者带来了更多感受。

2016年3月,他的《新羁旅诗创作和羁旅诗人的流寓状态与精神诉求——以诗人王保友的新羁旅诗创作为例》文论,获得“诗探索·中国诗歌发现奖评论奖”。依我的研究,王保友的诗歌创作可约分为4个时间节点,一是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步入诗坛的发声期,二是21世纪初年诗歌创作的成长期,三是21世纪10年代新羁旅诗创作的密集期,四是2013年以来新羁旅诗创作的井喷期。诗歌质量得到奇崛的提升,呈现爆发状态。

医之博大精深与诗的浩瀚深邃——两者的复合、叠加、杂糅,使得10余年流寓状态下的王保友“用及物的、有力道的、有心性和有质感的诉说”,呈现具有生命质感、生存厚度的精神诉求,在身处异乡为异客的境遇里,所获得的强烈、真挚、极为精细而又复杂、矛盾、痛苦的生命体验,饱含着新鲜、切肤的疼痛感和悲怆,间或弥漫着那分挥之不去的乡愁。

王保友以其30余年的创作履历,饱经风霜的个人化体验和诗的敏感触角,对世间人、事、物、象加以长镜头、微焦距的关注,打开了新羁旅诗的无限视域。于此而言,王保友无疑是一个“忍痛的写作者”和“不懈的行者”。

左上图 王保友。

(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