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报平台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内容详情
2024年09月06日

王世忠:

传承文脉报家邦

□布财勇

少年时,他家庭清贫,勤奋好学;青年时,他志向弘毅,追求上进;中年时,他道义在肩,仗义执言;老年时,他老有所为,老有所乐。他就是我市老年书画协会会员、焦作日报社老年记者团记者王世忠。

翰墨飘香文脉深

中站区府城街道启心村是以革命烈士王启心命名的村子,村名历史不长,但村子文脉久远。1947年以前,该村曾与府城村同属于一个村落,明朝时这里的王氏家族曾出过三个知府,一时名噪天下。

不久前的一天,在一个摆满花草的院落,笔者见到鹤发童颜、声如洪钟的王世忠时,简直不敢相信他已是耄耋之人。来到他家会客厅,最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张摆满笔墨纸砚的书案。“我每天大部分时间都在这张书案前度过。”王世忠说。

早年王世忠由于字写得好,常被乡亲们聘请为村里办红白事的人员,主要负责写对联和记礼账,龙飞凤舞的字体常常被人们夸赞。“以前写的,没有一点章法,都是模仿人家的字体比葫芦画瓢,根本谈不上书法。”王世忠谦虚地说。退休后,闲暇时间多了,他便萌生了练习书法的想法。

2017年,他报名参加了市老干部大学举办的书法培训班。“国家级书法家协会会员贾琼杰是我们的书法老师,他的授课让我受益匪浅。”此次书法培训让王世忠对我国传统文化书法有了进一步了解,对书法学习的兴趣陡增。

王世忠买了字帖,并在旧报纸上开始临帖。在临帖的过程中,废旧报纸不够用成为他头疼的难题。一次,村里一户葛姓村民在一家机械厂打工,厂里给他50公斤的绘图纸,因放在家里没用,就拉废品回收站卖掉。由于这些绘图纸带有油性,废品回收站不收。看到这些纸光光净净的,这位村民便拉回去送给了王世忠。王世忠用笔蘸墨试写以后,感觉效果不错,便收下了村民的好意。“现在我每天用这样的纸练字,三五年不用为临帖用纸犯愁了。”王世忠说。

书画同源。在学习书法一年以后,王世忠又萌生了学习绘画的想法。他买来《学画宝典》丛书,找来我市各个地方书画展的作品集,照着上面的花鸟画练习。“手机也是教我绘画的老师,遇到不懂的地方,我就求教手机。”王世忠说,“现在我练习画画的布也来自一家广告公司做广告的剩余布头,因为废品回收站不收,乡亲就给我送了过来。”两样算下来,为王世忠节省不少钱。

“我的儿子王向东现在是市级美术家协会会员,他自己开有画室。我的孙子王孟德考上了湖南工商大学,学的是美术专业,毕业后被聘为该大学设计艺术学院创业导师。我的重孙女王鹿禾今年7岁,3月份,她的漫画作品获得中国艺术科研所美术考级中心二等级认证。我们家文脉相传,也是为祖上增光了。”王世忠欣慰地说。

结缘党报搞新闻

王世忠一直把《焦作日报》视为良师益友。1999年退休至今,他一直保持订阅《焦作日报》的习惯,现在每天清早醒来的第一件事就是在网上浏览《焦作日报》。

出了启心村口便是焦武路,那是王世忠去原焦作水厂上班的必经之路。大约1993年春季,王世忠看到上班的路由于车辆的碾压,路面损坏严重,经常有车辆陷入坑洼处,路两旁的小麦被车辆扬起的灰尘遮住了本来面目,村民打的粮食没有灰尘多。平素爱管闲事的王世忠向《焦作日报·读者来信》栏目反映了此事,报社当即派出记者前来采访。稿件见报后,有关部门很快修好了损坏的道路,王世忠也赢得了村民的称赞。

此事过后,王世忠想:我啥时候也能写报道就好了。1994年5月的一天,王世忠看到《焦作日报》刊登一则培训通讯员的消息,便决定自费报名参加此次培训。5月6日开课这天,他一大早蹬着自行车跑了10余公里参加开班授课。在培训班上,他看到了一个个年轻的面孔。相比之下,他已是一个年过半百的老人。“柴国庆、张国柱、周正和、邓少勇等老师的精彩授课,点燃了我的新闻梦想,让我忘记了自己的年龄。”王世忠说。七天的培训很快就结束了,在结业仪式上,王世忠高兴地领到了焦作日报社颁发的采访证。在培训班合影时,时任焦作日报社通联部主任的郭平治向参加合影的报社领导和记者、编辑介绍了王世忠的名字,并安排他在第一排就坐。“30年过去,此情此景,恍若昨天,令人难忘!”王世忠动情地说。

培训班结业后,在报社编辑老师的指导下,王世忠渐渐从一名新闻“小白”成为新闻报道上的行家里手。其报道篇幅,也从“火柴盒”变成“豆腐块”,进而登上重要版面。为报道方便,他还买了一台照相机,上下班经常背着,随时拍照,在所居住的村子周边有了一定影响力。

1995年冬天的一个深夜,一名男子领着一个怀抱孩子的妇女走进王世忠家。陪同这名妇女的男子是邻村的村干部,也是这名妇女的邻居,他向王世忠介绍来的原因:原来这名妇女的男人夜晚下班时,在丰收路骑车不小心掉进窨井里摔伤,找有关单位要求赔偿却无人理睬。这位村干部在路边开有一家饭店,认识上下班挎相机经过的王世忠,便来寻求他帮忙。

第二天,王世忠专程到这名妇女家里了解事情的经过,又来到现场周围察看,最后写了一篇以《窨井夜间伤人谁来管》为名的报道。此篇稿件见报后,相关部门诚恳接受媒体监督,妥善解决了受伤者的医疗费用。

王世忠仗义执言的事迹渐渐被人们熟知,面对上门求助的群众和他在路上遇到的不公正的事情,他都会施以援手。通过新闻媒体的干预,最终让事情得到公平合理解决。因此,他连续五年被《焦作日报》评为优秀通讯员。

养成家风传后人

王世忠1943年出生,父母都是农民,没有受过教育。“父母勤劳善良、乐于助人的品格影响了我的一生。”王世忠说。在家境贫寒的情况下,家里努力供他上小学、读中学,后考上原焦作市钢铁学校。1962年,他从这所学校毕业后,被分配到原焦作市自来水公司,成为一名工人。

作为村里少有的文化人,王世忠十分注重修身养性、陶冶情操。“有志者事竟成”“为人有德天长佑,行善无求福自来”“人为善,福虽未至,祸已远离;人为恶,祸虽未至,福已远离”。他将这些警言名句摘抄后,悬挂于室内,每日必读,警醒自己。

村东是王启心烈士纪念碑所在地,王世忠每日上下班都要从此经过。他常常告诫自己:“我来自烈士命名的村庄,我不能给烈士丟脸。”

“贤妻勤劳好种田,与世无争少闲言。”从王世忠的诗句中,可以感受到他对妻子的浓浓情谊。1963年,他与妻子结婚。他在企业上班,妻子在家种地,六个孩子全部在农村生活,其艰辛程度可想而知。2009年,王世忠有感于贤妻的美德,精心撰写200余字的《赠妻诗》,精心装裱后悬挂在家里重要位置,让子女学习。

“不求大款有多富,但愿晚辈子孙贤。”王世忠不仅严格要求自己,还十分注重家风的培养。2007年,他的儿子王向东入党,他听到消息后,写下了这样的寄语:“我儿入党全家欢,为官为民心莫贪。莫道贪腐无人见,须知党纪国法严。”在父亲时时刻刻的告诫下,王向东在单位多次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所带领的班组也被评为先进班组。

他的四女儿王桂香现为某区人社局工作人员,2004年她入党时,王世忠把陈毅元帅“手摸伸,伸手必被捉。党和人民在监督,众目睽睽难逃脱”的诗句,作为寄语赠给四女儿。女儿在父亲的鼓励下,在工作中兢兢业业、廉洁自律,多次被评为区先进工作者和优秀共产党员。“成因勤俭败为奢,家和方能万事兴。”这是他对另外三个女儿的叮嘱。这三个女儿在他的教诲下,在婆家也成为受人夸赞的好媳妇。

王世忠的孙子王孟德和王帅大学毕业后,均面临就业和创业的压力,王世忠以“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古训激励他们。两个孩子在爷爷的鼓励下,不仅顺利就业,而且在各自领域展现出自己的才华。

上世纪末,王世忠从工作岗位退下来后,连续三年被原中站区朱村乡聘为廉政监督员。在乡风弘扬和村风建设中,他积极贡献自己的光与热。2018年以来,他参加了焦作日报社老年记者团和市老年干部大学写作班的学习。近年来,他目睹了村里的变化,先后创作了《农民用上自来水》《休闲小广场》等近百首诗作,以反映新农村建设的巨大成就。2022年,王世忠家庭荣获我市“第三届焦作文明家庭”称号。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我每天都为这个时代发生的巨大变化所感动,难以停下手中的笔和抒发心中的豪情。”王世忠说。

上图 王世忠。 张志勇 摄